海洋经济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新引擎。(资料图)

  

高峰对话台上,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厦门海洋发展建言献策。

  

观众认真听取专家发言。

 

与会嘉宾前往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参观交流。(蔡茂祥 摄)

  汇聚创新要素、激荡前沿思想。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今日启幕,作为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的重点活动之一,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昨日举办。

  聚焦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分享海洋新兴产业先进理念,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无限可能。论坛以“蓝色新引擎,高质量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为主题,吸引来自省、市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业内知名院士和专家学者、国内主要沿海城市以及海洋领域龙头企业家代表近200人齐聚一堂。

  在昨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多位业内院士、知名专家和龙头企业家轮番登台,围绕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相互交流、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昨日下午的高峰对话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就水产种业发展与转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装备研发、智慧海洋建设、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展开充分交流,上演一场思想盛宴。

  与会部分嘉宾还深入南方海洋创业创新(欧厝)基地进一步了解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的规划选址,前往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等,实地进行参观学习。

  本次论坛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主办,自然资源部东海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支持,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书处)、福建省协同创新院海洋分院、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筹)(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创新联盟、厦门市海洋专家组共同承办。

  【背景】

  创新提升

  首次聚焦海洋新兴产业

  蓝色大海,孕育着无限的生命,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充分显示海洋创新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首次亮相厦门国际海洋周,正是我市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务实举措。

  此次论坛的举办是厦门国际海洋周的一次创新和提升,旨在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推动构建海洋科技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培育壮大海洋科技产业,抢占国际海洋科技产业制高点。

  依海而立的厦门,从没有停下追逐蓝色梦想的脚步。出台海洋经济惠企政策18条,成立海洋经济专项招商工作组,规划建设海洋高新产业园区,设立规模超过1亿元的海洋产业引导基金……我市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依托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海洋教育科研力量,大力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动筹建福建省海洋创新实验室、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吸引了金翔龙、倪光南等院士工作站入驻,成功转化一批海洋科技研发成果,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数据显示,2021年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37亿元,同比增长超10%,培育了金达威、汇盛生物、罗普特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观点】

  “大咖”精彩解读

  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近几年,来自海洋的“蓝碳”成为海洋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它是指固定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它们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潘德炉作题为“发展蓝碳测评新兴产业的思考”的报告。他认为,提出“双碳”目标为蓝碳测评产业的发展和未来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蓝碳测评产业的发展可以围绕测评技术体系、计量指标体系和交易市场体系来构建,走自主可控、国际接轨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主任邓子新在题为“以合成生物学撬动大健康科技的创新和创造”的报告中,深入阐述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健康与工业发展的贡献。他表示,合成生物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应用科学,而从理解到创造的生命科学革命,其发展将推动我国医药、健康、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大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在题为“蓝色转型推动水产种业竞争与发展”的报告中聚焦水产种业,分析“蓝色粮仓”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育种可以培育出肉质好、产量高、病害少、繁殖快的‘完美鱼’。”他认为,蓝色转型的好处在于推动渔业生产从捕捞向水产养殖转型,保证水产食品的可持续生产,保护水生生境和生物多样性。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洪明辉,在“海洋装备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报告中围绕微纳制造及检测技术在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先进光学智能检测平台的建设、海洋装备领域的高端装备研发等方面展开阐述。他说,“海洋工程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厦门大学是海洋学科教育与科研的摇篮,可以为发展海洋工程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技术基础,为厦门发展海洋工程产业提供支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清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与转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中指出,科研人员应以“科研上水平,转化上效益;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为理念开展研究,并介绍了海洋生物医药的上市产品,并分析了我国生物技术研究的成果转化情况。

  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万秋,在“海洋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建议”的报告中聚焦智慧海洋建设,他表示,海兰信未来将围绕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积极寻求变革,在确保军工业务、海洋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全力拓展以海底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主业发展方向。本版文/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洪鹭燕 本版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