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

  “‘福’文化浸润在福建人民生命、生活、生产、生意的方方面面。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到‘有福之地’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福建魅力。”

  ……

  在10月18日晚举行的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二场集体采访中,福建“福”文化广受关注。

  “福”文化是贯穿福建悠久历史的文明根基和精神印记。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福”文化传承创新的部署要求,深挖“福”文化内涵,讲好“福”文化故事,传播“闽东之光”。

  如今,穿行山海宁德,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从广播到荧屏……“福”文化早已浸润人民幸福生活,全市上下形成了“关注‘福’文化、参与‘福’文化、乐享‘福’文化、发展‘福’文化”的浓厚氛围。

  寻“福”源  “福”文化幸福绵长

  “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省内还有福州、福清、福安、福鼎这些带‘福’的市县。可以说,‘福’文化浸润在福建人民生命、生活、生产、生意的方方面面。”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二场集体采访中,福建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向中外近百家媒体介绍起“福”文化。

  位列福建“五福”行列的福安,与“福”有着不解之缘。

  福安以诗得县,以“福”立县,“福”寄托了福安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愿。20世纪80年代,“摆脱贫困”的号角在闽东大地吹响,“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鼓舞和激励着福安人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经过艰苦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安群众盼望已久的“福”终于到来。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走进下白石镇下岐村,黄墙红顶的房舍依山傍水,巷道从村头通到村尾,沿街商铺鳞次栉比,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福”字显得格外喜庆。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是下岐村渔民过去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上岸定居曾是下岐村几代人的梦想。

  当被问起船民如何上岸安居时,下白石镇党委副书记、下岐村第一书记郑月娥领着记者走进村里的展览室,解读“福”是如何进村入户的。

  1998年和2000年,习近平同志两次到下岐村入户调研,并指示:“我们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福建连家船民上岸工程迅速展开,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搬迁上岸。村民从此踏上了康庄大道。

  “现在,我们一家住在100多平方米的新房,生活比过去不知好多少倍。今年55岁的我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7个孙子的爷爷了,生活美满幸福!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造的福啊!” 村民江成财笑着说道。

  福山、福水、福景、福艺、福食……行走闽东,“福”文化无处不在——

  畲族人民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憧憬与祝愿,以歌舞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祈求降福于子孙,保佑后裔平安、健康、顺利;

  古建筑中,一个个蕴含美好祝愿的“福”字,跃然古厝之上,成为一大特色装饰的同时,也为在古厝里生活的人们添彩添福;

  虎年“福”见,福茶、福菌、福果、福鱼等“福字号”绿色农产品走俏市场,“福宁虎”“福虎”吉祥物、《闽福》剪纸等“福”礼产品和“福”字衍生创意品不断丰富……

  闽东各地步步见“福”,处处有“福”。

  享“福”气  “福”经济赋能发展

  “福”文化的本质在于物质充裕、文化丰硕和精神富足带来的幸福感。如何依托“福”资源,更好地推动“福”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

  我市积极寻找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点,着力挖掘“福”文化,积极开发“福”气,带动经济发展。

  在“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福建颜喜阁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福”文化与白茶产业“联姻”,推出“福包”“福礼·五福大礼包”等产品。依托“福”文化元素,福鼎白茶有看点,更有卖点。

  福鼎白茶,与 “福”文化的渊源已久。在清朝,福鼎白茶多以水路外销,每只茶箱顶端都会写上“福茶”二字。

  这几年,福鼎不断挖掘明清以来的“福茶”文化,鼓励企业投资开发“福文化+茶文化”创意产品,助推福文化、茶产业和创意产业互动,不断促进福鼎白茶文化与福文化有机融合。福鼎茶企推出“福”元素茶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发展“福”文化产业,为赋能文旅经济提供新渠道。

  地处福鼎的太姥山又名“福地洞天”。山上,以峰险、石奇、洞异、水玄、雾多驰名于世;山下,百余个岛屿星罗棋布,岛湾相连,山海相依,串起一条高颜值的滨海风景链。

  “‘上山拜太姥,下海求妈祖’,太姥娘娘信仰文化的核心就是‘祈福’文化,游客来到太姥山,既可祈福,也能登山揽胜沾福气。”太姥山管委会副主任白荣敏说。

  闽东山海交融,自然景观奇秀,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市以“山海宁德”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福”文化资源全面链接闽东山海风光、历史文化、乡村田园、畲族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化推出洞天福地祈“福”、山海画廊见“福”、茶源畲乡亲“福”、山珍海味品“福”、研学探秘寻“福”等一批“福”文化主题深度旅游和研学体验精品线路。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去年底以来,我市还利用春节、元宵等重点节庆,加强“福”文化宣传,“福”文化主题活动亮点纷呈——

  大年初一至初五,福建、福州、福清、福安、福鼎的主流媒体联合开展《五福临门迎新春》特别节目,每天观众超过200万人次;

  “桐山八景”、东侨百“福”时光长廊等一批“福”文化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市民游客趋之若鹜;

  “五福迎春 全家福安”“福见宁德·福气活动”“福见宁德·福味节庆”等活动接连举办,福韵悠长……

  “福”文化不断出圈,成为我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缩影。

  谋“福”祉  共享有福之城

  晨光微露,海风轻拂,素有“海上明珠”之称的三都澳,在1991年大黄鱼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后,海上养殖业悄然兴起,闽东人与海的传奇故事再续佳话。

  宁德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这里,直接从事大黄鱼养殖、加工人数超过10万人,大黄鱼养殖业“带富”“造福”千村万户。

  随着大黄鱼产业的飞速发展,海上养殖设施不断升级。船行三都澳,碧波荡漾,礁蓝色浮球随波起伏,彩色的新型塑胶渔排成片绵延,海上田园、阡陌纵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三都澳规划好、开发好”的殷切嘱托,全面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走出了一条依法养殖、科学养殖、环保养殖的路子,践行渔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宁德答卷”。

  海上“浮”城,造就一座幸福之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如何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福”文化浸润人民幸福生活?”

  “近年来,福建大力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劳动创造幸福、奋斗就是幸福和为民造福、增进福祉为主题,组织举办‘福’文化主题春晚、文创大赛,推出系列‘福茶’‘福酒’和‘福’文化旅游线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中,更多体验民生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张彦介绍。

  宁德不遗余力,一以贯之。

  我市坚持把弘扬“福”文化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着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宁德,推动医疗优质资源共享、医疗机构上下联动,推动口袋公园、城市充电站、路段无障碍设施等民生“十个十”工程建设,兜起市民“微幸福”,增进民生福祉。

  时光流转,“福”文化历久弥新;传承发展,“福”文化方兴未艾。

  山海交响,“福”见宁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福”文化必将润泽宁德、滋养宁德,激励全市上下向“福”而往、为“福”而谋,接续奋斗、苦干实干,共同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奋力谱写“宁德篇章”注入新活力,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赵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