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参观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近年来,平潭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先后落成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在考古界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促进考古发现成果转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一个新IP。
“今年,我们继续深入龟山遗址核心区重点发掘,进一步研究龟山遗址的文化性质及各功能区分布情况。”昨日,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带记者探访了壳丘头遗址群——龟山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的工作现场。
去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今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与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组成联合发掘队,对龟山遗址开展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
据悉,壳丘头遗址群所发掘的陶器上,附有锯齿纹、贝齿纹等装饰,与台湾大坌坑文化高度一致。由此可见,早在6000多年前,海峡两岸就是一个共同文化圈。本次发掘将通过跨区域、多学科的合作,以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动构建和完善中华文明发展时空框架。
范雪春表示,近年来,平潭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的建立,为国际学术界搭建了一个权威的文化交流平台。
自古以来,平潭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岛上先民征途万里,周边海域珍宝颇多。早在2013年5月,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就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6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正式落地,对平潭国际旅游岛、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乃至“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区旅游文化服务中心文物与博物馆科工作人员王洁介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以平潭旧砂厂现有工业场地、竹屿湾为载体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概念性设计方案编制,正在进行房屋加固及装修工作,预计明年5月可完成施工。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考古工作步履不停。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人成为新时代考古人,为古老文明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毕业于厦门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王洁,在聆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她说:“我深刻感受到身为一名青年考古文博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我们将立足平潭文物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更好发挥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着力推动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打造好这两张平潭文化旅游‘金名片’,为平潭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将抓好活化利用,推进平潭壳丘头遗址公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和福建水下考古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等平台对外交流作用,强化两岸同胞共同家园的认同感,增强同南太平洋国家间的南岛语族文化亲近感。”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副局长杨洪华表示,实验区将以海洋文明考古研究为核心进行考古工作,通过有影响力的研究学术成果,进一步佐证平潭为南岛语族向海洋扩散第一块踏板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为推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演进研究贡献平潭力量。(记者 孙梦玲 见习记者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