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远景。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台胞林智远及团队在平潭北港村经营的“石头会唱歌”民宿,订单天天爆满,咖啡馆每天游客也络绎不绝。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通车后,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一下子增多,因为可以乘坐高铁直达平潭,大大缩短了旅途的时间,不用转乘其它交通工具。”10月12日,林智远接受采访如是说。

突破“建桥禁区”

跨越茫茫大海,天堑变通途!

国庆到平潭旅游的福州市民陈芳说,现在有高铁直通平潭真的很方便,早上坐高铁下去,玩够嗨够,晚上就可以回来了。

2020年底,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线贯通,福平铁路投入运营,结束了平潭不通铁路的历史,平潭自此进入“高铁”时代,与福州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是福平铁路关键性控制工程,是中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该桥起自福州市长乐区松下镇,经人屿岛、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在苏澳镇连接平潭岛,全长16.34公里,其中跨海段超过11公里。

从2013年真正开始施工,七年磨一剑,大桥建设者们历时7年,进行多项科技创新,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而建成,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建造跨越海峡的公铁两用大桥。

桥址所处的台湾海峡是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这里的惊涛骇浪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海域环境复杂。风大、浪高、流急、岩硬,波浪力是长江等内河的10倍以上,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超过300天,因建设条件恶劣、有效作业时间短,施工难度极大,业界把这里视为“建桥禁区”。“禁区”没有难倒建设者们,面对考验,唯有矢志创新、求取突破。

海峡之上与陆地不同,天气常常说变就变。如何对监测风浪潮的技术进行创新呢?记者了解到,承建方中国铁建大桥局专门建立了一个“复杂海洋环境的风浪检测技术研究”课题,并开发了一套预报监测平台。在全桥布置了47台风速仪、3台波浪仪,监测数据传回到武汉桥科院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结合平潭海域海浪天气的公共预报进行神经关联。这一系统实现了桥址3到7天内的风力和海浪预报,可精确到具体桥墩,成为帮助项目施工借东风的“诸葛孔明”。

创新与突破,一环接一环。为解决整体钢桁梁重心顺桥向不对称、海上吊装受风浪影响摆动大等难题,“大桥海鸥号”应运而生。“大桥海鸥号”是中铁大桥局打造的自航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是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起重船,最大吊重3600吨、主钩最大吊高110米。

在这7年建桥过程中,建设者们突破了一个个难关:海峡环境桥梁深水基础建造技术、常遇大风环境下高塔施工技术、钢桁梁整体全焊建造技术、海峡桥梁安全运营保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轮渡迈入“高铁时代”

台胞一路见证

技术创新后,大桥建造难关获得突破。大桥落成,则为在平潭生产生活的人带来巨大变化。

“从平潭到福州,只需半个小时!”

换作在以前,台胞薛清德说这是不敢想象的。已经在平潭生活了22年的薛清德,非常期待高铁登岛的一天。

“从2013年了解到福平高铁建设后,我就十分的关注高铁建设情况,特别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建设,2020年底全面建成通车后,我就迫不及待去买票体验了一把。” 台胞薛清德说,他清楚的还记得,第一次到平潭,经飞机、轮船一路换乘,前后花了14个小时;如今平潭对外交通很便利,平潭海峡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犹如两条蜿蜒的“巨龙”横卧海面,而曾经渡船那悠长的汽笛声也被历史定格。

薛清德在平潭从事服装零售的生意,时常要往广东等地加工厂进货,“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通车建成后,往江苏、上海等长三角,及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时间大大缩短了。我与互相联系的台胞形成了一日生活圈。”

薛清德说,从轮渡到高速公路再到高铁,我一路见证平潭交通的变化,真是越来越方便!

林智远(左)和同事从“石头会唱歌”民宿走出。受访者供图

拉近了

台胞与祖国的心理距离

如今,作为中国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设立了全国首个“一站式”台胞台企服务中心,便利的交通,让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得以来平潭就业创业,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福平铁路的开通,突破了时空,拉近了台胞与祖国的心理距离。

林智远,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平潭北港村后,修缮村内石厝民宿,并以当地的“石头”为灵感,创建融民宿、文创于一体的“石头会唱歌”品牌。近年来,“石头会唱歌”已成为平潭知名的旅游文创品牌。

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通车后的第二年,台胞林智远在平潭又开了一家民宿,目前在平潭共有4家民宿。他现在的心愿是京台高铁能早日建成,从平潭可以直接坐高铁到台湾。”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通车后,在平潭,越来越多像林智远来自台湾的年轻人选择到平潭就业生活,平潭也正在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推动平潭成为两岸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记者 林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