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海岛蝶变成为新时代开放开发的前沿阵地,十年来,平潭的发展日新月异,百姓生活越来越殷实富足。连日来,记者深入在岚生活学习的普通百姓中,聆听他们与新时代的故事,从细微之处感受新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
春雨
一场雨,让陈梅英的老年生活变得不一样了。
今年81岁的陈梅英至今依然清楚记得2000年的那天,她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拦住了回家的路。在屋檐下躲雨的陈梅英忽然听到人群中有人拉起了二胡,从小喜爱唱曲的她一时技痒,跟着二胡的音乐唱起曲来。“你的嗓音这么好,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唱闽剧。”一曲唱毕,拉二胡的老人向陈梅英发出了邀请。
正是因为这场雨,陈梅英与闽剧结了缘,还认识了一群和她同样爱唱曲的老伙伴。但是,在那时候要坚持这样一个爱好并非易事。“大家自掏腰包买设备、运设备。在公园里没有地方坐,伴奏的人坐在石头上,我们就在前头唱。”说起那时候的条件,陈梅英依然十分感慨。
从几个人到十几人,再到几十人,陈梅英所在的团队越来越大。为更好地开展活动,大家一起成立了翠园夕阳红闽剧爱好者协会。正当陈梅英的“晚年事业”茁壮发展的时候,又一场“春雨”下进了她的生活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密集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实验区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养老模式,从文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帮助老年人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
在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和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镇里成立了文艺活动中心,翠园夕阳红闽剧爱好者协会成为中心的一分子,陈梅英的“舞台”越来越大。依托文艺活动中心,翠园夕阳红闽剧爱好者协会的老人们不仅有了到基层乡村、养老院演出的机会,还受邀到厦门、福州等地跨区域演出。
不仅如此,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翠园夕阳红闽剧爱好者协会于前年在潭城文化服务综合大厅里安了“新家”。“这些沿街的房间出租做店面,一年也能有十几万元,政府就批给我们做活动场所。”陈梅英说,这里已经变成老人们的第二个家了,大伙几乎每天都会聚在这里。
“党的政策真伟大,精心打造好国家,即将召开二十大,事关民生你我他……”近日,这群喜爱闽剧的老人家专门编了一首《喜迎二十大》,经常挂在嘴边唱。
“这些年,我们协会还编了《歌颂平潭岛》《创建文明城市》等戏曲作品,我呀,也最爱唱这些宣传党的政策、歌唱美好新生活的歌。”陈梅英笑着说。
通途
平潭人张建没有想到,阔别家乡20多年,他会被家乡的路所吸引。
“走入依山傍海的北部生态廊道,每个角度都有不一样的美,这里的海会变化,让人心醉。”惊叹于家乡之美,也让张建去年决定在平潭开启他的民宿事业,地点就选在北部生态廊道边上。
其实和以前大多数平潭人一样,大学毕业后,张建选择在外打拼。“2000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连桥都还没有,那时候的年轻人都争相外出寻找机会。”他说。
机缘巧合,去年张建和朋友一起回到平潭,家乡的发展令他惊艳。如果把这个惊艳具象化,那用张建汽车里程表上8000多的公里数来表示,再合适不过了——从去年4月到7月,张建开着他的汽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逛,在平潭跑了8000多公里。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现在平潭村村都通了公路,随处都能遇见美景。”张建说,他一边开车一边就在想,其实平潭的这些美好自始至终都在,只是早年间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做支撑,使这些美景虽然离大家很近,但却很难触及,“得益于实验区这些年的开发建设,我们小时候无法轻易看到的美好,如今分分钟就能出现在眼前”。
正如张建所言,过去的平潭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海岛。实验区成立后,平潭迎来了“千年一遇”的发展机遇。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为平潭开放开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平潭发展指引的方向前进,实验区走上康庄大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从交通基础设施来说,截至2021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633.348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174.44公里,位列全省第一。实验区还打造了51公里的生态廊道,将滨海景观和人文资源“串珠成链”。
这些正是张建回乡创业的底气。综合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一张又一张的“烫金名片”在告诉我们:这里充满机遇。“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家乡发展的这趟车。”张建说。
其实,民宿只是张建在家乡创业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计划打造餐厅、休闲空间等更多旅游产品。“我也希望通过我的产品,把平潭说给世界听,让更多人认识我的家乡。”
大树
去年,林渊在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一棵茂盛的大树。
林渊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的学生。因受祖母的耳濡目染,她从小便知道闽派黄酒。但是来到平潭上学后,她发现很多人居然听都没听过闽派黄酒,于是便萌生了推广闽派黄酒的想法。
想法有了,如何变成现实呢?
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到2018年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再到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守正创新,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发展。近年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了产教学研创相结合。
大树底下好乘凉。去年10月,林渊的想法变成了学校的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研发面向18到35岁年轻人的黄酒调制酒饮品。会计、市场营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各个专业志趣相投的同学加入到团队里来,开始一起“浇灌”同一个梦想。
在学校的支持下,林渊的团队拥有了实验场地,指导老师还找来中科院博士、上海专业调酒师帮助同学们开展实验。黄酒调制酒饮品最终确定了原味、樱花白桃味、青梅味、鲜柠桂花味4种口味,并研发了中轴自热包装。学校还给他们和海坛酒业牵了线,双方达成合作意向,针对黄酒创新进行联合开发。
各方助力,林渊心中的小树苗越长越高。目前,林渊团队的项目已提交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1项、外观著作权1项,并与6家供应商签订意向销售协议。今年,这个创新创业项目还获得了“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现在我们还处在不断完善项目,开发新产品的过程。”林渊说,新时代给了大学生这么好的机会,让大家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让这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有机会变成现实,她从中收获良多。
“我要一直善良上进、努力奋斗,作出成绩,回馈新时代。”林渊说。
林渊的“大树”还在茁壮成长。记者 周寒冰 杨咏林 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