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平潭金井码头。早晨的阳光下,载着集装箱的“台北快轮”货轮如期而至。岸边,装卸叉车来回穿梭,吊桥不断抓取集装箱,对讲机中,调度口令此起彼伏。卸货、通关、休整……夜色中,这艘快轮又载着快件、邮包、活鲍鱼等,驶向台北港。
不久前,另一批来自台湾的货柜,同样以海运方式抵达厦门后,搭乘中欧(厦门)班列建发专列发往俄罗斯。今年6月,中欧(厦门)班列首发“台湾—厦门—圣彼得堡”海铁联运线路后,为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货物联通欧亚腹地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物流方案与服务,实现“海丝”“陆丝”无缝连接。
时间再往前推,刚结束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释放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音:4天里,50多场投资洽谈及项目对接会,吸引90多个国家和地区、800多个工商经贸团组、4000多家企业、约6万名客商线上线下参展参会,480多个项目在大会期间达成合作协议,协议总投资额达3420亿元……
“对外开放兴,福建兴。”牢记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充分发挥沿江面海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构建快捷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中西部的战略通道,加快海丝核心区建设,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激活自身发展的澎湃春潮。
与国家发展战略同脉动,福建将一项项中央决策转化为“福建行动”。一个更加开放的福建,正展现出蓬勃生机——
“闽货卖全球,全球买闽货”。十年来,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2%。外贸结构明显优化,业态创新全国领先,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发展走在全国前列,66种商品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稳固发展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福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合作不断加强。2021年,福建对东盟进出口3753.9亿元,比2012年增长169.8%,东盟已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双向投资促进,福建与世界交融共赢。十年来,全省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8643家,实际使用外资435.5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12年的10.6%上升到2021年的29.4%,ABB、亚马逊、三菱电机等世界500强在我省投资设立48个项目。十年来,福建实际对外投资244亿美元,年均增长15.6%,福耀玻璃、紫金矿业、宁德时代等品牌企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福建建造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派出劳务人员数量近三年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融入“一带一路”,让福建的“朋友圈”越扩越大。立足“海丝”核心区的定位及港口、区位优势,福建推出“丝路海运”品牌。近四年来,“丝路海运”持续融入国家战略,联盟成员达259家,86条命名航线联通29个国家102个港口,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和韧性,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畅通的重要纽带。
改革创新试验田里,福建自贸试验区创新热情高昂。累计推出563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249项,34项创新成果经国务院发文在全国推广,7项试点经验列入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居全国前列。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吸引全省近三成新增外资,贡献六分之一进出口额,成为吸收外资的强磁场,自贸试验区在我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正日趋彰显。
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落地厦门,成为推进金砖国家更紧密合作和强化伙伴关系的重大部署。2021年9月正式启用以来,金砖创新基地始终聚焦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三大重点领域,发布了两批70项任务清单,组建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联盟,建成8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推出超百个金砖示范项目,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轮廓。
今年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福建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若干措施》也已出台。上半年,RCEP成为福建外贸重要增长动力,福建对RCEP成员国贸易超过3200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1848亿元,同比增长14.5%;RCEP成员国对福建实际投资24.4亿元,同比增长10.3%。
敞开大门谋发展,福建对外交往合作的道路正越走越宽。(记者 郑璜 林霞)
第二十二届投洽会首次设置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展区。图为许多客商在展区参观、洽谈。记者林熙 摄
2022年6月,一批来自台湾高雄的货柜搭乘中欧(厦门)班列发往俄罗斯。 (资料图片)
2021年12月12日,第八届丝路国际电影节在福州落下帷幕。图为颁奖晚会表演。 记者 张永定 摄
第二十二届投洽会福建馆吸引了众多客商。记者 林熙 摄
停泊在石狮石湖港码头的船舶正在装卸货物。 记者 林辉 通讯员 庄清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