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乡村的幸福新图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ㅣ王雅鹏 蔡剑涛 林依晨 黄秋萍 林芷逸 朱春燕 林翰玲


倏忽温风至,因循大暑临。姜荷次第开,乡村迎客来。

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径仑村,数百朵形似风荷、花色艳丽的姜荷花竞相盛放。微风拂过,绿叶如波浪般此起彼伏,婀娜多姿的花朵随风轻摇,尽情展示其曼妙的身姿,吸引游人无数。

 

姜荷花开:绽放“美丽经济”

姜荷花作为一种小众花卉,因开花的时候像荷花一样,似荷非荷,似姜不辣,故而得名姜荷花。

近几年来,姜荷花凭借着优美的外形,艳丽的花色,丰富的花量,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其花期从6月初持续到11月底,时值夏季鲜切花种类产量较少,正是鲜花销售的淡季,姜荷花因此市场竞争小,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

枋洋镇径仑村瞄准产业市场,多次与漳州市金銮园艺有限公司对接,开展合作。经过一点一滴的匠心打磨,径仑村于2022年成功流转35亩土地种植连片姜荷花。

如今,姜荷花已经成功落户在径仑村的乡野大地上。

“我们是第一年种植姜荷花,今年最主要还是为了打响径仑村名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径仑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学军说。

近年来,径仑村致力于乡村振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美丽径仑。2022年,该村转变工作重心,聚焦乡村振兴,由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转向产业发展。

径仑村成立径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漳州市金銮园艺有限公司合作,由金銮园艺有限公司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同时,合作社吸引村民参与种植。双方合力,催生姜荷花“花卉经济”的美丽绽放。

“我们之前在征迁土地的时候,有的村民还不太愿意,但现在看到成片开放的姜荷花,前几天就在说下次要把他的土地也种上姜荷花。”径仑村村委王海平说。

姜荷花的成功开花,不仅绽放了“美丽经济”,更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在村民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姜荷花,既可以收到租金,也可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村民王永林兴奋地告诉记者,村里通过给予村民一定的租金,征用土地,同时,聘请周边村民参与种植,多重效益绘就了径仑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通过姜荷花的种植,在深入挖掘农业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径仑村借此在村门口打造花海美景,免费对外开放供游人观赏;还为游客提供自费采摘项目,吸引流量,实现产业生态化,推进产业兴旺。

从而,吃光鱼、住民宿、摘蜜桔、游水库等文旅融合项目发展,用鲜花扮靓产业振兴路,成为径仑村富民路上的亮点特色。

姜荷花海已经初具规模。漫步花田间,一朵朵姜荷花随风摇曳,一缕缕清香缭绕不绝。以姜荷为媒,振乡村之兴,“赏荷”正逐渐成为径仑村的一张旅游名片。

 

吃上“生态饭”:“黑衣”换“绿衣”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曾经是一个依靠煤炭产业为主的地区。

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这里的一大批煤农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陆续转型,卸掉“黑衣”穿上“绿衣”,踏实吃上了“生态饭”。

在培丰镇洪源村60余亩的星星家庭农场里,40多亩的连片葡萄长势喜人,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绿的、红的、黄的,如七彩玛瑙,让人垂涎欲滴。

农场主简光星看着一串串葡萄,脸上乐开了花。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场主简光星穿梭在大棚内,采摘成熟的葡萄,“这是我从挖煤转型发展农业生产后,每年带来的收获。”

2022年,简光星种植了40亩的葡萄和20亩的沃柑。2021年,他的家庭农场葡萄总产量12万斤,产值120万元(人民币,下同);沃柑试产,总产量3万斤,产值15万元。

“现在又一批葡萄成熟了,我准备开园迎客采摘。”简光星高兴地说。

简光星原本是永定区培丰镇众多煤农之一,2014年响应政府的号召,开始转型全身心投入到葡萄种植。

简光星告诉记者,自己接触葡萄种植是在2011年,当时规模不到8亩,而现在已经扩大到60亩。“经过一年年的精心打理,如今这里已经果树满园,花香四季,生态效应初具雏形。”

“挖煤风险大,污染也大,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简光星说,“黑”转“绿”是大势所趋。

这几年,他看着自己的果园越来越好,信心十足,越来越有干劲。他说,现在他发展起来了,就想这份“甜蜜事业”分享给更多的村民。

接下来,他准备在果园添上一些互动性的项目,把农场打造成集旅游、采摘、娱乐为一体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展示区,带动本地和周边乡镇的种养大户,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简光星率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160多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入股等方式参与分红,并吸纳困难民众进园务工,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他还把农场作为村民培训基地、巾帼创业基地,手把手免费教村民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在简光星带领下,培丰镇洪源村的葡萄种植面积从一开始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几百亩,成为该村最亮丽的“绿色名片”。

卸掉“黑装”穿上“绿衣”,永定区培丰镇像简光星一样转向绿色经济开发建设的煤农就有100多个。

尽管农业的路子不如煤矿产业收益快,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让这些转型的煤农们更加看到未来的希望,更加坚定、踏实地走下去。

 

“农文旅”融合:催生发展蜕变

天未全亮,鲈鱼养殖户黄武平的鱼塘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每台设备均调至最佳状态。黄武平正和渔民们忙着打捞鱼塘内肥硕的鲈鱼,外运供应市场。

黄武平的鱼塘,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石亭街道南山村,该村由南山大社、山仔顶社两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148亩,山地252亩。自2016年引进加州鲈鱼开始,南山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兼淡水养殖鲈鱼的产业模式。

近年来,南山村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北乡四宝”为带动,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观光旅游、红色党建品牌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在探索和发展产业的同时,南山村积极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会,持续推进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邀请各级科技特派员入村为养殖户授课,帮助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村民养殖致富。

“我们今年养殖规模增加至300余亩,年产量约140万条,预计年产值2800万元,净润可达750万元。”黄武平难掩喜悦。

在1300多年前,南山村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功绩,建立了威惠庙,陈元光的后人也在此开枝散叶。“乡村振兴,文化要先振兴。我们村里有开漳圣王庙、千年苏铁树、参天古榕、千年古井四大文物古迹,并称‘北乡四宝’,见证了南山村的发展蜕变。”南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黄宝德说。

据黄宝德介绍,南山村依托“北乡四宝”、农家书屋和孝廉文化馆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办乡村振兴讲习所、“南山围谈”主题沙龙,举办“寻找最美家庭”“移风易俗带头人”“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站在村“渔家乐”栈道上眺望,一条条蜿蜒规整的乡间小路、一面面各类主题的彩绘墙体,田垄两侧连片的农田和波光粼粼的鱼塘,一派生机。

目前,南山村以绿色田园为特色的休闲农旅观光线路已初步形成规模,划分出千年景观、农家书屋、口袋公园、乡村振兴展示馆、综合服务站五个观光区,来访者可在农家书屋内阅览农技、社科书籍,也可在鲈鱼、蔬菜、厨师三个合作社内参观学习鲈鱼养殖、蔬菜种植和农家烹饪过程。

黄宝德透露,南山村“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当前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拟建“南山隐舍”用于茶室书屋、乡村民宿、农副产品销售,其中乡村民宿面积约436平方米。


渔旅融合:红了渔村

生机勃勃的田野、水天一色的大海、古朴恬静的村宅……漫步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前楼镇顶上村,秀美和谐的乡村景致令人心旷神怡。

这得益于顶上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

村容村貌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文明乡风的培育,一幅“内外兼修”的美丽图景正在顶山村加快绘就。村民吴树忠感慨:“原来整个村的环境乱糟糟,垃圾很多,现在整治后很干净,大家非常满意。”

乡村美起来,产业引进来。近年来,顶上村下足“渔旅”功夫,逐步形成“渔旅结合、以渔促旅、以旅兴渔”的产业格局,由从前的“无人问津”的小渔村到如今备受瞩目的“渔旅村”,一步步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渔村。

通过盘活村民闲置房屋、旧房“新”用、变“废”为宝、渔业休闲游等,顶上村的旅游业日渐红火。“顶上拾光”民宿的入驻,就是其中一个生动注脚。该民宿老板陈平说:“看中了渔村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村容村貌,现在我们客房订单量基本饱和。”

顶上村旅游业的走红,辐射带动周边服务产业发展,释放了住宿、餐饮等消费需求的潜力,让不少渔民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现在我们捕来的鱼可以卖给村里的大排档,民宿外来的游客也会跟我们买,比以前好很多。”渔民吴鸿文深有体会。

顶上村拥有1.8万亩海域,正通过深入统筹整合滨海、渔家文化等特色资源,集中打造“渔业+旅游”的“渔旅融合”新业态,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升级。

顶上村党支部书记吴明光表示,下一步,村里要推动二级渔港建设,以渔港带动经济,以产业带动发展。

顶上村通过深入统筹整合滨海、渔家文化等特色资源,集中打造“渔旅融合”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