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完善党委政府“六个一”教育领导工作机制、深化“总校制”改革、推行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我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补短板、抓改革、塑内涵、提质量、促公平,着力打造市区优质教育高地和山区教育强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
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99.14%,
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
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7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6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9%,
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9.6%。
从高标准、现代化的幼儿园,
到中小学的新建、改扩建,
近年来,
我市持续推进教育项目建设,
一栋栋美丽的校舍拔地而起,
一座座美丽的校园相继落成。
教育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各项教育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市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党政领导抓教育“六个一”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由2017年的56.9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1.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19.56%增长到23.01%。
面对基础教育发展
城乡间和校际间不均衡、
局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难题,
我市探索以强校引领弱校,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下沉。
组建总校86个,结对分校207所,受益学生24万名……一个个亮眼数据,展现出我市全面推进“总校制”改革取得的骄人成绩。如今,三明已实现各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总校制”改革经验做法入选2021年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市教育部门在市区先行探索实施小学非“三统一”人员子女积分入学改革、公办园“多园划片”招生改革,施教区片内外“三统一”幼儿100%录取到公办园且基本相对就近入园。
教育督导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我市创新督学聘用方式,打造“督学智库”,建立督学准入和聘后管理制度,完善分级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和督导结果运用机制,我市“市—县—片(校)”三级督导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
做实验、学厨艺、学打击乐、作创意画……我市持续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1+N四点半学校”、“七彩暑假,护航成长”暑期课后服务特色做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目前,全市开展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 346 所,自愿参与学生 26.4万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同时,教育部门瞄准“作业设计”“高效课堂”“主动探究”“家校协同”“多元评价”等“双减”政策举措,推动全域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搭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平台,动态完善“黑白名单”,精准助推减负提质。
深化小学”、
初中”、
高中”工程,
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我市聚焦实施素质教育,组建“G20高质量发展联盟”,持续抓好特色初中、新优质初中、示范性初中等“三类初中”建设,推进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组建两大普通高中“片区联盟”,实施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推动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建设,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为2.98万名留守儿童建立“一人一档”、实施全覆盖“1+N”师生帮扶和“1+1”同伴帮扶、建立学业帮扶对子1480对……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实现所有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生活关爱帮扶全覆盖。
“二元制”教学,不脱产又能提高人才素质,受到当地企业欢迎。我市深化职业院校示范创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校内涵建设,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此外,市教育局探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成立“三明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协同中心”,统筹大中小学在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