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是丝绸之路天山以北的重要节点城市。图为北庭西大寺遗址。(吉木萨尔县委宣传部 供图)

7月4日至7日,第六届新疆北庭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

为进一步从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角度探讨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在世界文化遗产视域下探讨北庭故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极推动实施文化润疆工程,7月4日至7日,在闽疆两地政府的积极筹备下,第六届新疆北庭学研讨会顺利在厦门大学举办。

研讨会以“‘一带一路’沿线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互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全国北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80余人,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就北庭故城发掘与历史研究阐释、历史与考古视野下的中国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世界文化遗产视域下北庭故城及其核心价值等多个话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旨在推进北庭学术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全面阐释北庭故城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吉木萨尔是厦门对口援疆城市,两地山海远隔,因援结缘,更因缔结“友好世遗”而情谊深种。2020年,第八批厦门援疆干部人才入疆后,积极推动厦吉两地加强联系,筹划将北庭学研讨会落地厦门召开。去年6月,更是邀请厦门大学副校长杨斌前往吉木萨尔实地考察交流,促成研讨会落地厦门大学。

此次研讨会不仅对北庭学相关领域开展学术探讨,不少专家学者还以海丝文明为主题进行主题分享。来自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的买合木提江·卡地尔对厦门大学徐文鹏副教授的《爪哇海沉船与南宋陶瓷外销》的主题分享印象深刻。他认为,类似关于海丝文明主题的学术分享,给北庭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将进一步推动北庭学研究的开展。

此次研讨会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盛会,更是闽疆两地交流互动的载体。借助此次研讨会东风,主办方还举办了北庭故城-鼓浪屿缔结“友好世遗”三周年纪念活动、“中国梦 闽昌情·天山画卷 大美昌吉”美术摄影作品展、“大美新疆·千色昌吉”旅游推介会及“丝路北庭·畅跑天山-天山马拉松”新闻发布会,从不同侧面诠释了昌吉州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了两地的联系,进一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

  【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丛德新:

  研讨会让两地联系更加紧密

  北庭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厦门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因援结缘,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此次研讨会,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对具有广阔纵深的新疆区域的关注,它既是一种文化上的联系,又是两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有效互动。两地人文存在差异,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愿望是一致的。这次研讨会让两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鹏辉:

  两个“窗口”互动意义深远

  厦门所在的东南与吉木萨尔所在的西北,是中国最有特色且长期对外交流的两个窗口。一个是陆地向外交往的窗口,一个是海上向外交往的窗口,这两者是有互动的。这种互动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存续以及内外的交流来说非常重要。以此次研讨会为载体,两个区域的交流,是继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遗产和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地的交往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意义,对未来也很重要。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王新天:

  北庭学研究将进入新阶段

  北庭是唐代北庭都护府所在地,是陆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节点,厦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虽然山海两隔,但丝路同源。这两者都共同见证了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厦门大学有幸承办第六届北庭学研讨会,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此次陆丝与海丝的跨越时空对话,也必将推动北庭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背景】

  北庭故城遗址与北庭学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是我国唐至元时期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行政中心,是丝绸之路天山以北的重要节点城市。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北庭故城遗址,见证了唐朝管辖西域地区天山以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事务,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历史,同时也是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宗教演变、多民族融合发展以及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北庭故城遗址的存在证明了新疆是多元文化、多元经济相互融合,各民族聚居、共同开发建设、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庭学因北庭故城遗址而得名。自2016年北庭学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北庭学研讨会”,成为推动北庭学术研究深入开展的重要学术平台。今年,第六届北庭学研讨会在厦门举办,旨在推动陆丝与海丝的跨时空对话,推动北庭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本组文/记者 邬秀君  本组图/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