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和福建生态省战略的推进,“长汀经验”如何进一步提升、深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文/陈悦

5e005ecb669be.png

中共长汀县委书记魏东就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张斌 摄)

从“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到如今“山河披绿”,福建省长汀县探索出了水土治理的“长汀经验”。

然而,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和福建生态省战略的推进,“长汀经验”如何进一步提升、深化,加快当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当地主政者当下思考的重要议题。

中共长汀县委书记魏东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汀未来还将继续努力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

按照规划,到2020年左右,一个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涵括六大功能板块的生态经济走廊,将在“客家母亲河”汀江两岸全面建成。

绿色之路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旧时长汀的写照。1985年的遥感调查表明,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146万亩,占长汀县土地面积近三分之一。

1983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总结出水土保持“三字经”,推动福建省委、省政府揭开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

1999年和2001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两次视察长汀,并在2001年作出“再干8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的批示。

30年过去了,长汀土地流失面积下降超过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到到近80%,百年绿色梦渐成现实。

回顾长汀的绿色之路,魏东说,中央七部门联合调研组曾将“长汀经验”归纳为五个方面: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

“政府主导,就是把政府能使上的劲都用上”,魏东说,“难就难在怎么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长汀将群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谁治理,谁受益”,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曾在长汀经营木材加工的黄荣彪,如今转行荒山造林、苗木栽培,就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群众主体作用的显著体现。

“环保是政府提倡的大政策”,黄荣彪说,过去为了挣钱要砍树,现在大家都相信,绿化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六大区块构成

横贯长汀县的汀江,是闻名海内外的“客家母亲河”。各种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如珍珠般在汀江两岸光彩夺目。

而未来,长汀计划通过生态经济长廊的建设,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闪耀出更美丽的光芒。

汀江生态经济走廊涵括13个乡镇,占去长汀三分之二左右面积,将由自然保护与生态休闲观光区,生态宜居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稀土工业与工贸发展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保护、生态种植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六大区块构成。

魏东告诉本刊记者,未来,在这六大区块中,稀土、纺织、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四个百亿乃至千亿产业将成为经济支柱。

——“一江两岸”主景区修复建设和历史景观修复工程则将让路易•艾黎笔下“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光彩再现。

——“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等的建设,则在水土治理的同时,为长汀再添自然美景。

——生态保护、生态种植和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则让长汀的农民在更美好的农村新环境中,“不出山门也能致富”。

“生态经济走廊在2014年到2017年是全面建设期,2017年到2020年是深化拓展期”,魏东说,规划目标是要把长汀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和全国文明生态建设示范区。

“长汀经验”的升级版

对长汀水土治理,习近平曾做出批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

为了继续“前进”,魏东说,长汀要打造“长汀经验”的升级版。

生态经济走廊的建设,正是“长汀检验”继续升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魏东说,除了围绕发展主轴,加快生态经济走廊建设,长汀还要坚持统筹城乡一体,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深入实施项目战略,增强带动发展能力。

“长汀仍然要贯彻落实‘进则全胜’的要求,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魏东说。

长汀已列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魏东表示,抓住这一契机,长汀要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县,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深化林权与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水土流失治理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未来,已经初步“变绿”的长汀计划进一步改善林分结构,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魏东说,“只有百姓获得实惠,才能推动长汀水土治理继续‘前进’”。

“功成不必在我”,魏东说,长汀会一任一任官员“接着干”,努力实现水土治理的“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