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武市肖家坊镇高标准农田 (冯成翔 摄)
滔滔闽江,田畴沃野展新颜;
巍巍武夷,乡村振兴谱华章。
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十四五”期间,我市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常态化党建体检+摸清零散闲置低效资源+搭建‘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平台+创建乡村振兴公司和村级股份合作社+要素保障”的“五合一”链条模式,全面实施“武夷百村”计划,开展“回家乡来、助乡村兴”活动,稳妥有序推进村庄优化整合,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有效盘活闲置零散低效资源资产,不断做特做旺乡村,走好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和美乡村不断涌现,“村BA”“村晚”等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群众增收渠道拓宽……一组组攀升的数据、一个个扎实的成果,印证着闽北这片红色土地从“颜值”到“气质”、从“丰收”到“增收”的深刻蝶变,也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南平篇章。
“红色引擎”更强劲
静谧的书屋氤氲着咖啡香气,开阔的茶园透露出别致雅趣。大大小小的绿植小景,点缀着村中角落,温柔勾画着旧址与新风的意境。
幸福在这里有了具体形态,这里便是政和县石屯镇王山口村,一幅在闽北大地上重新涂抹的优美画作。
村民们说,“以前我们村算是‘后进村’,屋也破、路也破,不要说生活了,大家想的都是生存,像现在这么漂亮,原来想都不敢想!”
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王山口村的变化,是当地深学“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党建体检”激发“红色引擎”新动能的具体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在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上,2023年4月以来,我市常态化开展农村“党建体检”,选派市县乡干部下沉一线,对全市行政村开展大起底、大调研,全面摸清村级班子运行情况、“土特产”等优势资源和存在的短板弱项,帮助理清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通过“党建体检”,全市摸排茶产业村366个、竹木产业村457个、旅游产业村294个,谋划产业发展项目3700个,培育打造32个“党建体检”成果转化示范村,整顿转化10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一步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质效,“党建体检”做法入选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创新实践案例课程,写入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
坚强的基层“堡垒”,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各地基层党组织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跨村联建”、组建乡村振兴公司等形式,统筹土地、人才、科技、金融等要素资源,把分散的资源串成发展链条,有力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
顺昌县洋口镇围绕“双带双区”的发展定位,按照“镇级主导、村级入股、试点先行、全域提升”的思路,引导所辖16个村(居)共同出资成立“顺昌县洋口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深入挖掘“顺昌灌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研发自热灌蛋等特色乡愁产品,带动村集体增收162万元、3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建阳区书坊乡钱塘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股份合作社,用好“南平淘村”数字平台,积极拓展销售市场,让黄金百香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全村黄金百香果种植面积达200余亩,年产值突破260万元,带动30余户户均增收6000余元。
松溪县河东乡通过“党建体检”,梳理出河东香葱、长巷文心兰、长江刺葡萄、横垅蔬菜等产业优势及发展方向,依托乡村振兴公司,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推动乡村“资源”转变为“资本”。
目前,全市共培育45家发展态势良好、作用发挥有效的乡村振兴公司,带动556个行政村平均增收6.2万元、群众“家门口”就业近2万人。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党建体检”的探索,还在不断深化和优化,“红色引擎”动能日益澎湃。
“福建粮仓”更丰盈
深秋的田野铺满金黄,又到了收获的季节!瞧,浦城县的田间地头“热气腾腾”,全县10万亩再生稻迎来二季丰收,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奏响颗粒归仓的动人乐章。
“去年,我种了2300多亩再生稻,今年又扩大了500亩。案山下这片再生稻示范基地,第一季平均亩产达到801公斤,现在第二季收割,预计亩产约600公斤。”望着眼前丰收的场景,石陂镇种粮大户、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兆武颇为高兴地说。
近五年,浦城全县累计推广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面积33万亩,平均亩产由2020年的866公斤提高到2024年的1071公斤,最高年亩产1384公斤,千亩示范片连续五年超“吨粮”。
2025年,全市再生稻面积达12万亩,占全省三分之二,居全省第一。再生稻已成为南平一张耀眼的名片。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南平,被誉为“福建粮仓”,是一块被阳光与雨露深情拥抱的丰饶之地,农耕文明的基因在这里播撒,农村改革的歌声在这里唱响,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里描绘……
丰收的粮袋、谷满的粮仓,背后连着民生、事关发展。我市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水稻保险等政策,出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措施,努力铺展出“多产粮、产好粮”的美丽画卷,奋力支撑起“福建粮仓”真装粮、多装粮、装好粮的扎实底座。
“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81万亩以上,产量实现连年丰收,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充分彰显了南平作为“福建粮仓”的担当。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只有把土地资源精心呵护好,粮食生产才有保证,粮食供给才会更优。
我市通过撂荒地整治“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灌排化、机械化、生态化、田园化、数字化“五化”要求,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政策性贷款、专项债等资金,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连续多年居福建省第一位,让一垄一亩有力承载起国计民生。
与此同时,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推动水稻种业创新发展,并积极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示范运用智能化技术,推进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推进农机节能减排,让传统农业向“新”而行。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田还是那片田,种田轻松的背后是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也是理念更新、发展转型。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让“福建粮仓”更丰盈。
和美乡村更靓丽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一条条巷道干净整洁、一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走进闽北的村落,美丽宜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比比皆是。
深秋时节,经过一场阵雨的“洗礼”,光泽县鸾凤镇饶坪村的50个美丽庭院格外清新靓丽,漫步其间,犹如现代版“桃花源”。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2023年,鸾凤镇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把创建“美丽庭院”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在饶坪村打造50个“美丽庭院”,组成了和美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饶坪村也成为环带上一颗美丽的“珍珠”。
“美丽庭院”创建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提升家庭成员素质,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村居环境整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鸾凤镇党委宣传委员李淑芬介绍,饶坪村在“美丽庭院”中建立“妇女微家”3个、“吃茶话事”点1个,通过“美丽庭院+乡村治理”模式,把信访维稳、司法调解、科技助农等村民关心关注的事情都纳入到“美丽庭院”建设,做实乡村治理“精细文章”,以庭院“小美”聚合乡村“大美”。
广袤大地,发生美丽嬗变的又何止一个饶坪村!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山乡巨变的故事在闽北频频上演。
乡村美,看“颜值”,更重“气质”。“和美”概念把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纳入其中,提醒人们美不是仅仅指外表的形式美,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十四五”期间,我市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有力有效推进“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工作举措,编制完成《南平市和美乡村建设风貌导则纲要》及各县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和美乡村建设导则》,浦城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共获得省级示范创建专项补助资金3.95亿元,先后有15个乡镇、171个村被列入省级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首批3个乡镇、29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1个乡镇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示范乡镇;
扎实推动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进农村“五个美丽”建设,推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3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3.3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分别达到99.3%和75.7%,行政村通等级路标准道路达100%,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8%,行政村5G通达率100%,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闽北大地上,一个个“和美乡村”厚植生态底色、扮靓乡村颜值、激活产业动能、提升幸福品质,充分彰显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乡土文化、民居风貌和时代精神。
返乡创业更精彩
“说起来,回家创业是被‘大鱼’给‘忽悠’回来的。”顺昌云芝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麟笑着说,“大鱼”原名余东英,也是顺昌人,比他年长几岁。“我是在厦门做直播时认识‘大鱼’的,后来就成为合作伙伴。”
出生在顺昌县郑坊镇云路村的李麟是一名“90”后,2023年返乡前,一直在厦门打拼,干过滴滴公司、饿了么推广,也做过电商直播等工作。
“家乡的生态资源丰富,山野里满是宝藏,能把这些好东西介绍给更多消费者,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李麟说,返乡创业两年多,他感觉与在外打拼最大的不同,就是返乡创业像是在做自己的家事一样。“我很想在为家乡作贡献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一起为家乡做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深刻地表达了浓郁的乡愁情感。
对外出打拼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连接着他们与家乡的土地、亲人和记忆。
正是这种情感,让越来越多像李麟这样的年轻人跳出“挤向城市”的传统路径,选择带着知识、技术和新理念回到故乡,在熟悉的山水间寻找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为了吸引各类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近年来,我市积极搭建“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平台,并发出“回家乡来、助乡村兴”号召,通过政策扶持、创业培训、载体孵化等措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南平,返乡创业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市打拼十二载,武夷山上梅乡人王水龙,把夫妻俩在澳洲的生活“搬”回武夷山;
“95后”邵武张厝姑娘梁香玲在外漂泊六年,恰逢龙斗村招募主理人,便决定在村里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烘焙店;
光泽县崇仁镇“00”后返乡创业青年高凌旭,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中药奶茶”,还将伙伴一起“带”回家;
……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的涌现,返乡创业正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并推崇。它不再仅仅被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方式,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传承文化、守护生态、振兴乡村。
今年8月,南平市人社局等五部门联合公布2025年市级创业资助项目名单,经书面评审、现场答辩和实地核验,邵武市跃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100个创业项目获得市级创业项目资助,每个项目分别给予3-10万元资助,总计资助438万元。
此举,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鼓励和扶持更多“三乡人”来南留南创业创新。
逐梦沃野绘新景,和美乡村看今朝。如今的南平,一个个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颜有质的和美乡村正在崛起,一幅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记者 卢国华)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