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映武夷》演出现场(张筱惜 摄)
五年一跃,文旅市场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南平立足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等独特资源禀赋,以“五文”工程为重要抓手,聚力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全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2023年,南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79亿元,占GDP比重4.0%,居全省第5位。
2024年,全市旅游市场接待旅游总人数逾8490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实现游客旅游总花费898亿元,同比增长16.0%。
2025年,全市31个项目列入全省文旅重点推进项目库,总投资超98亿元;近三年来,滚动实施重点文旅项目108个,总投资557亿元,超过前五年总和。
“大武夷”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不仅推动南平旅游实现从武夷山“一枝独秀”到全域“多点开花”的跨越,更推动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南平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旅经济强市”的蝶变注入强劲动能。
文旅融合 产业兴村
九曲泛舟,两岸丹霞倒映成诗;天游登高,九曲回环蜿蜒成韵;岩上寻茶,活甘清香氤氲成雾……从单纯“看风景”到深度“品文化”,南平深挖优质文旅资源富矿,打造文旅新业态,解锁消费新场景,持续开展多元化文旅融合活动,让游客每一次出游都拥有更丰富、更立体、更具质感的体验。
五年来,南平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重要抓手,聚力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持续擦亮“大武夷”文旅金字招牌。
南平加快打造“1+3+3+N”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以巩固提升武夷山主景区为核心,重点打造国家公园探秘之旅、采茶制茶体验之旅、朱子文化研学之旅三大特色文旅产品,推出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自驾游、崇阳溪漫游道骑行游、星村茶香径徒步游三种游玩线路,联动各县(市、区)开发“N”个县域文旅亮点,形成全域联动、多元互补发展格局。
全长251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宛如一条“流动的风景线”。在4252平方公里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中,它串联起11个乡镇、40个村落及60处人文自然景点。这条道路既严守生态红线,又带动沿线民居变身特色民宿、农家乐升级为文化体验馆,让村民在家门口稳稳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大街小巷烟火气升腾,展馆景区文化味浓郁,特色“文旅+”模式打破业态壁垒,推动多领域场景化深度融合,点燃游客出游热情,让全域涌动着蓬勃的消费活力。
“文旅+会展”成效显著,借助茶博会、朱子文化周等活动,以“学术+体验+生态”创新模式实现流量向留量转化;
“文旅+教育”“文旅+体育”持续融合,深化美育与赛事联动,大武夷超级山径赛、马拉松、自行车骑游、公路轮滑等赛事成为“赛事搭台、文旅唱戏”的优质载体;
“文旅+农业”四时有景、季季有乐,按季推出插秧、晒秋、民俗等特色体验,依托“武夷村潮”品牌打通农货直销渠道,实现农旅双赢;
“文旅+工业”活化遗产价值,延平南纸1958创业园带动1200人就业、年产值2.6亿元,政和竹具工艺城、光泽圣农小镇让旧生产线变身特色记忆载体,焕发新生机;
……
行走“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文旅融合硕果盈枝——建阳跻身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建盏文创园、书坊康宁古街入选全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案例;南平获评福建省文旅工作正向激励对象;大武夷超级山径赛凭借“武夷山径·东方文脉共生计划”实践案例获2025“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邵武和平镇提升古镇旅游综合实力的经验,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示范案例。
文物保护 古韵流芳
打开南平市“文物数字地图”微信小程序,轻点屏幕,文物与遗址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价值阐释便一目了然;乡镇党政正职离任时,辖区内文保单位按责任清单逐项交接;全市392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全部登记建档,成为全省首个完成“四普”实地调查任务的地级市……这些鲜活场景,正是过去五年南平文物保护从“传统守护”迈向“创新赋能”的生动缩影。
“家底”清,则方向明。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南平全面梳理市域文物资源,不仅率先完成392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登记、建档与复核,还将632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全部纳入“文物数字地图”小程序,编制出版《南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并在省“四普”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为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提供借鉴。
南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上线“文物数字地图”“文化南平”小程序,到绘制《朱子闽北行迹图》《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鉴》,科技力量使文明记忆重新串联。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可视化资源,实现文物信息共享与远程查看,既让“藏于深巷”的文物“开口说话”,也让公众在指尖就能感知文明的温度。
知底定策,珍视善用。在筑牢文物保护根基的同时,南平围绕“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目标,制定《南平市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制度实”构建多层次保护体系。
颁布首部地方性法规《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为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提供法律支撑;
创新推出“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机制”,明确乡镇党政正职离任时的文保交接内容、程序及责任,实现监管全覆盖、责任可追溯,该机制入选中宣部《每日要情》内参,获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拟在全省推广;
出台《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
在城乡更新中建立“先普查后征收”与专家论证制度,实现历史建筑零破坏;
……
守住文物安全底线,更需以“监管严”构建智慧防控网络。南平在全省率先搭建覆盖全市的文物数字监管平台,通过文化遗产数据库与远程监控网络,对文物实行分类、分级、分区域智慧管理,让监管成为文保工作的“智慧眼”。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今,省级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正式获批;城村汉城遗址成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苑御焙遗址、建窑遗址、池湖遗址获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奇异福建龙·政和动物群”古化石发掘,填补世界侏罗纪鸟翼类恐龙研究空白。这些成果,既彰显了南平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更让闽北历史文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温度”。
山水载文 薪火相传
龙鱼游走,舞袂翩跹,36名身着宋代传统服饰的舞者演绎“六佾舞”。这是《月映武夷》新增的朱子礼乐大典广场秀,让八方游客沉浸于武夷山水与人文的碰撞中,触摸朱子文化的脉搏。
指尖翻飞,墨韵弥漫,传承人现场展演凤咮砚制作技艺,千年古砚重焕光彩。这是延平区百合剧苑人民广场“非遗正青春”活动的场景,面塑、延郡末茶点茶、茶洋窑制作等一批非遗技艺集中亮相。
丹桂飘香,琴韵悠扬。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里,建瓯挑幡、伞技、宋式点茶及国风NPC互动引人驻足;湛卢书院宾客云集,君子六艺、松溪版画、非遗漆扇等体验活动令人流连;梦笔山下,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成文化新地标,“看展+临摹+写生+非遗”研学,让更多人体验“梦笔生花”的文化意境……
从传统礼乐到非遗技艺,从文艺展演到创意市集,从民俗互动到亲子研学,各县(市、区)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场浸润人心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南平立足优越文化资源禀赋,构建起以朱子文化为引领,以生态文化为基础,以闽越文化、建盏文化、建本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等为主体的闽北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体系。
不久前,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成功举办,思辨之声回响不绝。活动通过主题论坛、圆桌对话等形式,搭建朱子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借助朱子文化与多文明对话,为文明互鉴提供东方智慧。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先后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旅游演艺案例、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优秀演出项目;大型文旅舞台剧《月映武夷》,公演即斩获WRCA“世界单体最大室内水幕舞台”纪录,在2025年中青年学者文旅经济研讨会上,该演出再获“年度文旅经济优秀案例”……这些荣誉既是对文旅产品品质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技术实现创新转化模式的认可。
放眼闽北大地,文化的生命力扎根于传统经典,又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绵延生长。
第二届武夷论坛成功举办,“中华文明讲坛”“中华文明课堂”常态化开展,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注入思想力量;
组建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依托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朱子文化数据库正式发布、朱子书房对外开放;
推进朱子文化“六进”助力闽北文脉赓续传承行动,“朱子四礼”广泛应用于多样化场景,武夷山“传承朱子婚礼文化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入选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创新案例;
打响书院文化品牌,《福建南平:赓续书院文脉 激活时代精神》入选“建设城市文明 增进人民福祉”论坛发布的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为全省唯一;
开展闽北特色文化“双创”行动,运用现代科技、潮流文创等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创意表达,以“卡通朱子”等IP构建具有高辨识度的传统文化IP矩阵。
此外,南平还积极推动闽北非遗“破圈出海”,让文化跨越山海。
从德国古城的剪纸展台到莫斯科的武夷茶空间,从云端的朱子文化直播到线下的汉学研习营,从“武夷之友”闽台港澳青年交流到“朱子之路”研习营,从北京景山公园南平非遗展、“武夷天山行,非遗进木垒”到世界汉学家大会,茶、建盏、剪纸、竹刻等非遗项目亮相众多大型活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吸引全球近千家媒体聚焦,发布稿件超过9万条,涵盖12种语言、覆盖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传播量突破10亿人次;“何以中国 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传播量破百亿。这一系列成果,成为南平文化“会说话、传得远”的生动实践。
文化惠民 宾至如归
“来武夷山旅游,我帮你带娃”研学服务圈粉无数,成为亲子游的新潮选择;新款人体外骨骼机亮相武夷山景区,让更多游客体验“登山黑科技”的便捷;巡逻机器狗与游客互动卖萌,成为景区里的“网红担当”;九曲溪竹筏漂流新增2000台免费讲解器,贴心服务收获满屏好评……
从“流量”到“留量”,南平以“主客共享”的生态构建为抓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打造沉浸式场景,让文化场馆从单向“参观地”转型为多元“生活场”,让游客从被动“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在251公里的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沿线,20处“半米茶席”散落山水间,融自然风光与非遗技艺于一体;朱子文化研学产品,精心设计敬师礼、成人礼及朱子家宴等体验项目,串联朱熹园、五夫古镇、考亭书院等文化地标;建阳开发马伏熹云湾、廌山书院等乡村文旅新标杆,光泽、政和、顺昌等地推出近20条特色线路;武夷山度假区旧街焕新,崇阳溪漫游道夜色流光,武夷梦华录化身“宋韵不夜城”,实现昼夜游玩体验无缝衔接……
五年来,文化惠民“答卷”同样精彩纷呈、暖意十足。
武夷山“躺平观山公园”音乐会常态化唱响,让山水与旋律共鸣;南平大剧院阅读服务空间全新亮相,为市民搭建精神栖息地;红星村旅游服务中心、建阳区书坊乡红色旅游小镇强势带动沿线产业蓬勃发展;洋后镇、巨口乡等基层一线流动图书点扎根落地,让书香浸润乡村。
数据见证民生温度:全市累计开展非遗地方戏、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1090场,举办“福见南平·迎春纳福”文艺演出、百姓大舞台及展览活动上千场;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持续发力,每年展播放映优质影片近2万场次,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富足充实。
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显民生情怀。规范清晰的旅游标识系统、覆盖全域的无障碍设施、便捷高效的智慧文旅平台,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更有底气;浙皖闽赣“联盟花园”区域协作,让“大武夷”的朋友圈持续扩容,实现客源共享、市场共拓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南平依托合福高铁,与上海、合肥、厦门等地形成3小时“朋友圈”,开通“大红袍号”“赣闽风华·武夷山水号”“丝路梦享号”等主题旅游专列,发行世遗旅游年卡,全方位推动市场共拓、线路互推、游客互送。同时,主动深化与闽浙赣等周边世遗地对接协作,打造3条对外联结的世遗风景道,串联上饶、鹰潭、衢州、泰宁等地优质文旅资源,构建全域文旅发展新格局。
从科技赋能文物保护,让千年遗产“活”在当下,到深耕文旅融合跨界创新,“大武夷”品牌圈出全域旅游新体验;从多元化供给精准覆盖消费“全场景”,到沉浸式玩法打破传统边界——五年来,南平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根基,在守正创新中筑就文旅发展胜势。
如今,“大武夷”品牌已从区域名片跃升为全国知名IP,文旅经济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赋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让闽北山水人文焕发新生的同时,更以强劲动能推动闽北文旅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精彩蝶变。(记者 张筱惜 蒋雪娇)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