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在三明召开。作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近年来,三明市持续深化明台交流合作,探索融合发展新路。

一片油茶林 联通两岸情

“我来到这里已经有23个年头了,在大陆从事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台农林秀莹这样说道。2002年,林秀莹来到建宁县,他在溪口镇高圳村承包了1300亩山地,开始种植台湾黄花菜。

台湾农人林秀莹

“从我爷爷辈就开始种植,我来这边,发挥建宁的土地、人力等方面的优势,把它发展壮大。”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他开始种植早、晚熟黄花菜,建设保鲜厂房,年产黄花菜30多万公斤,产品大部分销往台湾。

林秀莹说,自己家乡有黄花菜和油茶套种的经验,效果很不错。2010年4月,林秀莹与合伙人宁武胜合作,尝试在8000多亩油茶林里套种黄花菜。清爽的油茶树荫下,“种”出了一片片商机。

从种植黄花菜,到发展茶花盆景,打造千亩茶花园,再到培育高产油茶苗……林秀莹在建宁农业种植摸索取得初步成功后,入股天一油茶专业合作社,以“台企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创新模式,带动当地112户农户人均增收4000多元。

如今,在三明创业就业、实习研学的台胞越来越多,他们像林秀莹一样,越来越乐意扎根三明,在这里安居乐业。

据了解,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获批以来,三明市新批台资企业106家,项目总投资逾8亿元;18个项目列入闽台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清单……近年来,明台不断加强产业合作,持续深化两岸在现代农业、森林康养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两岸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

一方古厝院 情牵两岸缘

清澈见底的镜湖,干净整洁的院落,走进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风景如画,这里也是周边市民出游的“网红”打卡地。原来的小焦村村居破旧,污染严重,村民生活极为不便。村子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蔡幸爵。

小蕉村 田敏强 摄

2019年,蔡幸爵从台湾来到三明三元区,成立了乡建乡创团队——跨界自造。他和团队用“陪护式服务”为村落改善村容村貌,挖掘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还引进台湾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两岸乡建乡创项目设计工作。”蔡幸爵介绍说,每年大概都有50至100名两岸高校的研究生、大学生进入村庄实训实习,6到8个月的研学,留下了不少在乡村就业创业的青年。

目前,他正带着团队进行三元区岩前百叶坑样板村、宁化治平畲族乡样板集镇前期调研、设计规划等工作,“大陆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有志于投身乡村发展或参与城市社区营造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他说道。

台湾乡建乡创团队用创意点亮乡村,三元区、泰宁县、尤溪县联合镇、明溪县龙湖村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遍地开花。据了解,截至目前,三明市累计引进30支台湾团队、80余名台湾建筑与设计人才深入乡村开展服务,先后打造11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镇、村项目,以及72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陪护式”项目。

近年来,三明还持续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用好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小吃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不断深入,交流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同时,制定落实惠台利民政策,为广大台胞台企来明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产业融合发展、青年交流交往的不断深入,串联起两岸民众的深情厚谊,筑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记者 蔡晓卿 肖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