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出海口造船厂沿江排开。

九龙江出海口造船厂龙门吊林立。

龙海区港尾镇浯屿村内收藏展示的各类渔船模型

日前,位于漳州市龙海区的福建国安船业有限公司建造的“闽海8号”客滚船成功下水。该船总长85.87米、宽16米、型深4.85米,设计载重量1120吨,最大航速15节,预计今年11月底交付菲律宾船东。

400多年前,一艘艘商船满载货物从龙海月港扬帆启航。如今,一艘艘现代化巨轮仍从此处驶向广阔海洋。

漳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造船历史源远流长。明朝,凭借开放的海贸政策,漳州造船业迎来鼎盛时期,所造海船性能优良,成为海上贸易的“铁骑”。近年来,漳州造船业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持续精进修造船工艺与技术,构建起造船、修船、船舶物资供应及二手船交易的全产业链,实现从传统木帆船到现代钢质船舶、豪华游艇乃至新能源船舶的华丽转身。

海丝帆樯传技艺

漳州枕山襟海,民众自古便有“争趋泛海”的习俗。据《南越志》记载,早在汉初,居住在漳州滨海的闽越和南越人,已能建造千石航海大船。

唐代中后期,福建海外贸易日趋活跃。在海洋利益的驱动下,漳州沿海人民纷纷投身海外贸易以谋生计,舟楫之便使得海商们得以畅行海上。到了宋代,漳州与泉州、福州、兴化并称为福建四大造船基地,已能建造宽一丈以上的航海大船。绍兴年间,朝廷曾单次从漳州征用船只120艘。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每年进出的海贸商船多达200余艘。东山、旧镇、云霄、诏安等港口的远洋运输业同样繁忙,商船北至崇明,东抵日本,南下东南亚各国。在《漳州文化志》中记载了这一盛况:“富商巨贾,捐万亿,驾艨艟,植参天之高桅,悬迷日之大篷,约千寻之修揽。”

福建素以建造福船闻名,作为我国航海木帆船三大船型之一,福船为尖底结构,适航性能优越。明朝龙溪人张燮所著《东西洋考》记载:“舟大者广可三丈五六尺,长十余丈;小者广二丈,长约七八丈。”其高且深的船体利于远海航行,船上除船主外,还设有财副、总管、直库、阿班、火长等高级船工及水手,并备有武器,可抵御海盗。

除了先进的造船工艺,漳州人民还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善于使用指南针,编绘详细针路,并对海洋气象与航行安全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形成了利用季风规律航行的传统。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诏安人吴朴所著《渡海方程》问世,这是中国首部刻印水路簿,比欧洲第一本印刷的水路簿《意大利口岸簿》早47年,具有重要的航海指南价值。《东西洋考》则详细记载了月港商舶前往东西洋诸国的航程、针路、气象、潮汐等地理知识。这些典籍皆是古人航海技术进步的有力佐证。

清初,由于实行“迁界”与海禁政策,漳州造船业遭受严重摧残。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海禁撤销,漳州的航海与造船业才逐渐复苏。乾隆、嘉庆年间,漳州造船业再次迎来鼎盛时期,所造船只多为双桅木帆船及载重百吨以上的“大北船”,且漳台间横洋船、南北商船往来频繁。宣统二年(1910年),惠安獭窟船民与石码船民还曾合股在新行街(今龙海新华路)开设“谦信船务行”,修建船寮,专门修造航行于石码、澎湖、台湾之间的木帆船。

“漳州造船历史悠久,技艺代代传承。尤其是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不仅船只数量多,而且船型大。”海洋文化考古与生产技术史学者许路表示,敢打敢拼的漳州人乘坐巨舶,走南闯北,载货通番,在我国海丝贸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雨兼程守匠心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中国航海业遭外国势力排挤,然而清代漳州海商仍逆势造船远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东山航海实业家孙有全投资营造“北船”,每艘载重两千担以上(约百吨级),航行沿海南北航线;咸丰九年(1859年),东山海商李德义、黄振发等造多艘大海船,远航新加坡及南洋;同治年间,诏安等地多家商行亦拥有大量“大北船”经营海运。至清末,“大北船”渐为新兴货轮取代。

尽管木船时代早已远去,但漳州造船技艺火种并未熄灭,崇兴郑氏造船家族第六代传承人郑水土便是坚守者之一。他13岁随父亲和爷爷学造船,至今不辍。

近日,记者走进郑水土家,其正削木片制船模。“龙海水系发达,民众自古擅长造舟,可依生产需求制作运输船、货船等各类船只。”他指着家中2米长的福船景观船说,“旧时货船船身宽大、航速快、抗风浪,能跑十几个国家。”

郑水土介绍,旧时龙海海船多为三桅帆船,保留福船尖底与水密隔舱结构,侧舷弯曲、横梁宽大设计可扩大使用面积、增加装载量;船尾马蹄形减摇舱为开放式,水能进入,借水重力减少船只前后摇晃幅度,保持船体与水面平行以增加航行动态平衡;船头安两双“眼睛”、钉三条红布条,既有千里眼、顺风耳的寓意,又寄托对妈祖的虔敬信仰。

郑氏造船技艺传承数百年,郑水土家藏祖父绘制的两本《郑氏船谱》,记载民国年间多种木船信息,被许路称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流传的中国民间造船图谱,月港商船遗存最鲜活的‘说明书’”,为研究福建传统造船业提供了珍贵资料。

这些年,郑氏家族在市场夹缝中延续木船建造与薯莨染帆传统。郑水土转型制作龙舟、福船景观船及船模,作品作为海丝记忆载体被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其家亦成工作室,先后获评“漳州月港中国帆船营造法式传承所”“漳州传统木帆船薯莨染帆技艺传承所”。

为传承弘扬中国帆船制造技艺,郑水土不仅向来访者细心讲解,还积极“走出去”展示,足迹遍及上海、台湾、澳门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现在很少有人主动学习这门技艺,但我还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记住它。”郑水土说。

在传承造船技艺这条路上,郑水土并不孤单。2019年,台湾中式帆船学者黄凌霄为复原传统木船,经考察选定郑水土领衔设计建造17.6米长明代月港海外贸易帆船“浪荡子·马可波罗号”。“该船完全按照传统工艺制造,曾在台湾海峡航行实验,后续将进入博物馆供后人借鉴。”郑水土回忆,耗时近一年,他负责制作,黄凌霄摄影记录,共同完成该帆船的营造、挖掘与记录。

此外,在漳州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与福建省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支持下,郑水土还对祖传薯莨染帆技艺进行量化分解记录,通过数字化研究提升工艺传承的原真性与精准度。

传统造船技艺素以口传心授为主,鲜见文字,2022年许路出版专著《造舟记》,详述探究漳州月港中国帆船营造法式的经过,介绍月港帆船出海历史、营造技艺及解读《郑氏船谱》,抢救式整理了古帆船营造技艺。

“木帆船是否存在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关键在完整解构并记录中国古代帆船营造法式。如此,无论多少年,只要有人愿做,就能依此法再造。”许路的话,道出传承之要义。

钢船崛起兴产业

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的同时,漳州造船业亦顺应时代浪潮,推动传统向现代钢船制造转型。

站在漳州龙海区九龙江大桥远眺紫泥镇,一家家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沿江排开,龙门吊林立,形成赫赫有名的“造船长廊”。“造船业是紫泥镇的主导产业,仅紫泥村就有16家造船厂,高峰期产值超20亿元。”紫泥村党委书记吴福来说。

紫泥村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有着700多年历史,造船技艺在此传承400余载。清末民初,此地造船业方兴未艾,先民以家庭作坊为主,专制龙舟、渔船与舢板等水上工具。如今,现代化规模化企业已取而代之。福建国安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安造船厂”)便诞生于此,它是改革开放后福建第一批民营造船企业之一。

“祖上四代都以造船为业。”国安造船厂董事长吴连富介绍,1981年,其父吴国安怀揣对修造船行业的热爱,凭借在乡镇企业造船厂积累的技术经验,创办了民营国安造船厂。44年来,企业历经3次转型,成长为当地领军者。

“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个人可拥有船只,造船修船需求大增,我们抓住这一机遇,逐渐发展壮大。”吴连富说。20世纪80年代末,吴国安预感木材资源将趋紧,经外出考察研究,于1990年初决心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企业从修造木质船转型为钢质船,成为龙海首个修造钢质船的厂家。

这次转型并不容易,电焊、气割等新技术对习惯使用斧头、凿子的传统船工而言十分陌生。为此,国安造船厂将年轻工人送到厦门造船厂学习,同时请来大厂退休师傅传授技艺,逐步培养出一批掌握新技术的工人。

1993年,国安造船厂启动第二次转型,引进玻璃钢纤维材料造船技术,以适应不同船舶的性能需求。随着订单增加,1999年,国安造船厂投建新厂,建成当时闽南地区最大的干船坞,可容纳8000吨级船舶;管理模式也从单一厂房升级为集团化运营。

如今,国安造船厂已是集开发设计、制造维修、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修造船舶综合企业,可建造1.6万吨级船舶,提供2万吨以下钢质船舶维修服务。

国安造船厂的蜕变,正是漳州造船业转型升级的缩影。目前,漳州拥有船舶修造企业69家,产业主要分布于龙海、漳浦、东山和诏安等沿海县(区),特别是紫泥镇已初步形成钢质船舶修造、玻璃钢船艇建造、船舶物资供应、船舶机械制造、船舶行业服务等完整产业链。

扬帆出海向未来

在国内船舶修造市场逐渐饱和的背景下,漳州造船企业已将目光投向国际。

深秋时节,走进国安造船厂,在船坞内,气割、电焊、钳工各种操作火热进行着。除了给来自莆田、厦门等地区的船舶维修外,工人正加紧将一块块铁板组装成船,并进行“闽海8号”客滚装船航行性能、速度等测试。

“这两艘船都是菲律宾的订单。”吴连富介绍,“闽海8号”是客滚装船,技术含量比较高,可承载旅客385人,且车道有限长度365米,用途较为广泛。

为打开国际市场,国安造船厂多次组团参加东南亚海事展,寻找发展机会。2018年,国安造船厂签订了首批出口订单,为菲律宾建造客滚装船,标志着企业正式走向国际市场。目前,其产品已出口菲律宾、印尼、文莱等国。吴连富表示:“中国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特别是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我们设计的船舶比他们的先进,效率更高,还很节能。”

碧海扬帆,创新不止。当前,交通领域绿色智能化发展蔚然成风,漳州造船业也驶入新能源游船新时代。今年7月,福建毅宏滨水科技装备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福建毅宏”)获得国家铝合金船生产资质认证,拥有了“玻璃钢+钢+铝合金”最全面的船体材料选择权与技术储备。

福建毅宏是一家集豪华游艇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制造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顶尖设计技术团队及先进设施。早在2013年,福建毅宏便布局绿色船艇制造,从太阳能电池到混合动力,再到全电解决方案与智能无人艇,已成为国内首批实现新能源船艇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其商业游艇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产品远销美国、欧洲、墨西哥、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们正打造一艘新能源铝制小船,作为‘工业4.0’模块化生产的测试项目,同时布局智能水上领域。通过融合AI技术与现代船艇工艺,依托‘智能客舱、多模态交互、多场景切换、全域环境控制’四大核心功能,让水上航行更智能和舒适。”福建毅宏董事长叶蓉蓉说。

经过研发、设计、生产、调试、检验等一系列环节,一艘艘做工精良的游艇、钢船从漳州启航,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漳州造船业从溪涧流放竹木、编扎排筏走来,历经木质帆船、蒸汽动力钢铁巨轮、电动游艇等发展阶段,正以崭新的姿态驶向深蓝,谱写着新时代的“海丝”华章。(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蓝毅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