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建阳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西区农贸市场开展节日市场水产品价格及质量安全检查。

南平市、建阳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大学城商业街开展药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

金秋时节,闽北大地处处涌动着提升质量、追求卓越的热潮。9月以来,围绕“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促进质量强市建设”主题,南平市2025年“质量月”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机关单位到企业车间,从繁华商圈到宁静校园,从建筑工地到乡村田野,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将质量意识、质量理念、质量行动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奏响了一曲激昂澎湃的“质量交响曲”,为南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高位谋划,凝聚质量强市共识

南平市委、市政府对“质量月”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市质量强市办公室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结合南平实际,印发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活动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政府办公区、大型商场、城市广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各类政务新媒体平台,“质量月”的宣传信息随处可见。全市组织开展了11场《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福建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宣贯活动,将国家与省级战略部署传递到基层一线。多形式、多维度的宣传发动,凝聚起“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共识。

精准施策,提升全域质量水平

“质量月”期间,南平市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质量安全底线,精准施策,打出了一套提升全域质量水平的“组合拳”。

质量之魂,铸于企业。全市开展了20余次质量诊断、帮扶等惠企活动,培训企业管理人员220余人。在武夷山,茶企专题培训为60余家茶企负责人答疑解惑;在延平区,全省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业务骨干培训班提升了行业监管能力;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开业第一课”,指导了近百家市场主体合规经营。技术服务深入一线,专家团队走进轻纺、竹木、儿童用品等领域的多家企业,开展“质量巡诊”,为企业纾困解难。

标准引领作用凸显,联合省标院、省竹标委、省黑瓷标委会共同谋划竹和黑瓷产业2026年省地方标准项目,指导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申报“两岸标准共通负碳林场创建试点”,指导闽瑞新合纤制定《聚乙烯/二元醇共聚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CO-PET)复合短纤维》行业标准,推动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开展智能工程标准应用试点建设。

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武夷岩茶高价值跃升案例获中国质量大会推广,“武夷山水”品牌亮相“9·8”投洽会,南平实业集团与香港福建同乡会签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书》。4家竹企参加商标海外维权培训,南平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安全是质量的底线。南平市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安全关。“食品安全宣传周”“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通过联合倡议、品牌发布、实务培训、现场咨询、承诺签订等举措,增强了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和消费者维权能力。“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让社会各界零距离感受质量检测的严谨与科学。校园食品安全联合检查覆盖42所学校及食材供应企业,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不松懈,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并举,执法检查与隐患整改同步。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有序推进,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取得实效。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质量发展的基础。全市开展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专项抽查100批次,合格率100%;推进民用“三表”整治“回头看”;对9家计量技术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夯实计量基础。认证服务提质增效,组织检验机构参加实验室认可培训、小微企业参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网络培训、全市检验检测机构参加能力验证,不断提升技术机构服务能力。

多点开花,典型案例彰显成效

“质量月”活动推进有力,涌现出一批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南平在质量提升探索中的深度与广度。

建阳区市场监管局聚焦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开学季,组建“市监帮帮团”,提前介入食堂规划指导,开辟许可审核绿色通道。坚持“四个最严”要求,对校园食堂及周边餐饮开展全过程、无死角检查。积极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利用AI识别技术实现线上实时巡查、智能预警,构建起“人防+技防”的长效机制,确保了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校园餐饮单位证照合规率与风险隐患整改完成率均达100%。

南平铝业以“强化员工质量意识 提升产品实物质量”为主题,精准打造“人人懂得质量”的专业队伍,开展30余场针对性培训。实战练兵激发“人人创造质量”的比拼热情,举办多场技能比武与劳动竞赛。集智攻坚彰显“人人改进质量”的主人翁精神,“我为质量献一策”活动征集30余项合理化建议。深化整改树立“人人守护质量”的责任丰碑,开展全过程质量排查,攻克“轮毂抛光划痕”等长期难题,客户退货率显著降低。

市住建系统通过知识讲座、技能竞赛和严格监管三维发力。邀请专家围绕住宅质量通病防治、消防审验等专题授课,为280余名行业人员充电赋能。举办全市质量员岗位技能竞赛,以“理论+实操”模式检验和提升从业人员隐患识别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以外墙保温材料专项检查、住宅质量易发问题整治、“体检式”指导服务等为抓手,有效推动了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

面对山区水利工程分布广、监管难的特点,建阳区水利局在单村供水项目中探索出“专业驻场+群众参与+数字赋能”的精细化质量管理模式。对关键工序实行“全程旁站”监督,确保标准落地。邀请村民代表组成“质量监督小组”,发挥“土专家”优势,参与日常监督。利用微信群等数字平台实现实时指导,提升管控效率。这一模式显著提升工程质量,保障了偏远村庄的饮水安全,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山区水利工程质量管控新路径。

市卫健委组织开展“健康使命-2025”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检验性实战演练,首创“无脚本、全实战”盲演模式和量化评估体系。在不预设脚本、不明伤员情况的前提下,真实检验了126名应急队员的响应速度、指挥协调、医疗处置和自我保障能力。演练引入包含24项二级指标的量化评估体系,并建立突出队员推评机制,实现了从“为演而演”到“以演为战、以练增效”的转变,快速发现并整改问题43项,优化流程15项,极大提升了卫生应急响应的质量与效能,其创新做法获省卫健委高度认可。

社会共治,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质量月”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互动。这场全民参与的质量盛事,不仅是一次集中展示和有力推动,更是一次深刻动员和全新起点。

全市累计600余家经营主体、1000余名一线员工、11000余人次群众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企业自主开展质量活动12次,南平铝业的质量案例复盘、劳动竞赛,各类有奖知识问答,万达广场的消防产品宣传等,都极大增强了社会参与度。

“质量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党校”等“五进”活动开展了40场次,将质量种子播撒到各个角落。多部门协同联动,住建、水利、交通、文旅、卫健、供销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提升行动,共同构筑起质量社会共治坚固防线。(记者 黄靓 通讯员 刘莉婕 陈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