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主题交流活动举行(融媒体记者林劲峰摄)
“超40万博士后”增强中国创新底气
10月26日,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期间,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主题交流活动在晋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活动以“智汇博创 链启未来”为主题,设置“博士后制度四十周年”特别对话、院士主旨演讲、知名企业家分享、创投大咖分享、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代表分享等环节。
在“博士后制度四十周年”特别对话环节中,嘉宾围绕博士后制度支撑青年人才成长、新质生产力需求下博士后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场景导向等话题进行对话交流,并与台下观众进行互动。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以《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为题作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机械制造深度融合带来的产业变革,为博士后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此外,与会嘉宾围绕战略眼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在高精尖制造领域的“破局之路”、风险投资精准识别并赋能科技创新项目、金融持续赋能人才创新创业、博士后如何成为技术“翻译官”等主题作分享,各方畅所欲言,思想碰撞间尽显创新活力。
这场交流活动的举办,也让人们将目光聚焦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历程。1985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决定在我国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并拨出专款用于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创立。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共设立了8800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超40万人。“超40万博士后”代表的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升级,“博士后”制度既是博士毕业生走向独立科研的桥梁,也是培养未来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平台。
在我国博士后制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泉州的博士后站点建设走出了一条“起步早、基础实、成效显”的特色之路。1999年12月,晋江高科技园区获批设立全国首家县域经济体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标志着泉州正式开启博士后人才引育之路。历经26年发展,已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协同”的发展格局。截至2025年,全市拥有30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5家园区类、25家企事业类)、27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总量位居全省前列,覆盖信息技术、纺织鞋服、机械装备、新材料等九大重点产业,实现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
多年来,泉州博士后站点成果丰硕:累计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320名,取得各类专利300多项、发表论文600多篇,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20亿元。比如,晋江高科技园区工作站累计引进121名博士后(含13名留学归国博士、5名外籍博士),安踏、九牧厨卫等企业工作站通过技术攻关推动产品升级,且所有站点与40多所省内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为支撑博士后站点“建得好、运行优”,泉州构建“1+N”人才政策矩阵与“建站补助+培养激励+成果奖励”资金支持体系。目前,国家级工作站建站补助达100万元,在站博士后两年生活补助10万元,出站留泉人员还能享受30万元购房补助等福利,有效降低设站成本、改善人才环境。
下一步,泉州将以承办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博士后站点建设,计划每年新增2家国家级工作站、3家省级基地,到2030年实现国家级工作站超40家、省级基地达45家,常年保持60名以上博士后在站,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定向建站,让博士后站点成为推动泉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融媒体记者许雅玲)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