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25环梦·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上,市民与四足机器狗互动。王旺旺 摄

核心提示

8月26日,“人工智能+”行动迎来重要进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份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文件,为我国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指引。

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在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中,不断拓展能力边界。福建涌现出的应用场景如星光点点,正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向新力”。

对照《意见》提出的加快实施“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重点行动,记者走访AI产业链条中的闽企佼佼者,聚焦“AI+芯片”“AI+工业”“AI+新消费”等,探寻新风口下企业的机遇与发展空间。


“AI+芯片”:从云端向终端设备下沉

《意见》明确要求,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业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手机、汽车、家电等设备必须自带“大脑”——端侧AI芯片。

何谓端侧AI芯片?即部署于终端设备的人工智能技术,无需依赖云端,通过本地芯片即可完成AI推理甚至部分训练。如,在无网络区,智能汽车也能完成障碍物识别。

随着端侧AI芯片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闽企瑞芯微的商业价值也迎来新高。财报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46亿元,同比增长64%;净利润5.3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91%。

这家以研发生产音频设备芯片为起点的企业,在2020年前后,顺利转型到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人工智能(AI)与物联网(IoT)的结合,其业务覆盖汽车电子、机器视觉、工业应用、机器人,以及商业金融、教育办公和智能家居等多个方向。

彼时,AI在医疗、教育、交通、工业、非接触服务等领域快速响应,扮演了关键角色。这进一步坚定了瑞芯微向更高端、更智能化方向转型的决心。“瑞芯微紧盯市场需求,一旦发现技术难点,就去钻研,直到解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瑞芯微市场部品牌经理仇实说。

瑞芯微研发的基于8nm先进制程高算力旗舰芯片RK3588,在业界有口皆碑,这也是目前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之一。

“SoC,也就是系统级芯片,可以理解为把一台电脑的主板,连同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等各种功能,都浓缩到一块芯片上。”仇实说。

瑞芯微在财报中将业绩增长归因于“旗舰产品RK3588、次新产品RK3576等带领AIoT各产品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特别在汽车电子、工业应用、机器视觉及各类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持续扩张”。

4月23日,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宇树机器狗被网友调侃“比车还火”,它能依据指令做后空翻、作揖等动作,令人称奇叫绝。这款机器狗搭载的正是瑞芯微RK3588S芯片。RK3588和RK3588S的核心性能相同,但后者的封装更小、功耗更低、成本更低,适合消费类设备。

RK3588S芯片在机器狗内部承担了小脑的角色,负责实时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处理和AI推理等核心功能。通过高效的算力分配,这颗芯片能将运动控制的响应延迟降低至3毫秒以内。

除了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产品外,瑞芯微的芯片也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产品。

另一个重点布局且正处于上升通道的市场,则是汽车电子领域。据悉,瑞芯微的汽车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在上百款车型上应用,与比亚迪、广汽等车企均达成合作关系。

瞄准数量庞大且在快速增长的新兴智能硬件市场,瑞芯微让“一颗芯片”适配上百个不同的行业应用。

当前,瑞芯微的产品涵盖 RK3588、RK3576、RK3399、RK3288、RK356X、RK3326、RK3308、RV11系列等。“其中,如RK3588高性能芯片可以做机器人的‘小脑’;RV系列视觉芯片可以做机器人的‘眼睛’;音频芯片可以实现机器人‘语音交互’。”仇实说。

风口之下,瑞芯微持续追“新”攀高。在近日举办的瑞芯微第九届开发者大会上,公司首度发布了RK182X协处理器芯片,具备高算力、高带宽等特性,专为端侧大模型应用设计。“该芯片在端云结合的方案下,赋能安防、教育、办公、机器人等场景,实现低延时、高隐私的AI应用,全面提升智能设备体验。”仇实说。

当行业目光都聚焦在手机、服务器这些芯片领域的“核心商圈”时,瑞芯微用业绩证明了芯片的生意并非局限于某个赛道。当通用AI最终需要落地到成千上万的终端设备上具体应用时,一颗成本可控、功耗够低、能让AI跑起来的芯片,亦是这个时代的“香饽饽”。

“AI+工业”:深耕一线,解决痛点

不同于大语言模型受“全民追捧”,AI技术在工业生产线这块“硬核现场”常常遭遇技术落地的“水土不服”。

究其原因,高复杂度、低容错率的工业领域容不得“差不多”。

对此,硕橙科技总经理朴永焕解释,一方面,大部分工业数据处于“沉睡”或者说私密状态,无法被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工业领域的知识门槛较高,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AI从业者。“工业的问题恐怕不是一个大模型能解决的,它的每一个细分场景可能都需要一个垂直模型。”

早在2016年,工业AI仍在蹒跚前行时,硕橙科技就以噪声识别技术切入预测性维护领域,成为国内工业AI先行者。截至目前,累计13家投资机构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也能证明其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进入创业的第八年,在持续投入、迭代优化的“打怪升级”之旅中,硕橙科技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赛道——专注于预测性维护、产线智能运维、工业安全监测与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等多个场景的垂直模型和应用。

8月20日,沈汽集团成员企业申华控股发布公告拟设立合资公司申维探索,致力于开展面向汽车智能制造和北方区域工业生产领域的AI预测性运维业务。合资公司将由申华控股和硕橙科技共同出资,其中硕橙科技的过半出资是以发明专利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除申华控股外,沈汽集团成员企业还包括华晨中国、金杯汽车和新晨动力等上市公司。在这场合作中,申华控股和兄弟企业有深厚的汽车行业经验,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加上硕橙科技的工业AI技术,不仅为申华控股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新动力,也为硕橙科技开拓汽车行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这并非硕橙科技首次与汽车领域的企业合作。尤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硕橙科技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朴永焕举了个例子,硕橙科技为一家食品饮料企业提供的输送线智慧监测系统,通过多维传感器、边缘计算、工业大数据、AI算法等手段,提高了产线设备监测的可靠性,缩短了55%的非计划停产时间,减少了60%的人工巡检时间。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譬如,为某风电场部署的风机全生命周期监测系统,通过光纤光栅、油液等传感器与“九畴工业大模型”赋能,实现了风机可利用率提升5%,整体经济效益提高10%。再如,生产环境恶劣、安全风险高的某钢铁生产现场,公司通过秒级响应的实时监测、自动分析与结果输出,解决了结构复杂、工控多变的大型运输设备数据监测精准度低、人工运维难度大等问题。

“特别是今年公司推出的‘九畴工业大模型’,具有状态识别、异常检测、根因分析、知识推理、工况理解等九大能力,是全面打通工业认知能力的AI系统,随着该大模型持续嵌入多个关键行业场景,将加速AI在工业、城市等领域的应用落地。”朴永焕说。

朴永焕介绍“九畴工业大模型”时,谈到“八年磨一剑”。“‘九畴工业大模型’是基于公司在工业领域累积的8年高质量数据集打造而成,让通用智慧真正落地到严谨、复杂、高要求的工业生产环境中,就像是数字时代的工厂‘老师傅’。”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家落地厦门的企业,已深入参与到厦门城市“生命线”业务中。在智慧城市和民生基础设施的智能监测,如市政桥隧、供水与燃气管网等方面,提供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

朴永焕认为,福建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是工业AI最具活力的实践高地之一,也是孵化工业智能体的热土之一。“北至哈尔滨、宁夏,南到海南、广西,我们已经落地了大量成熟的垂直模型和应用,也期待在省内开展更多的合作,共同探索AI的具体场景需求。”

6月,当硕橙科技八周年发布会接近尾声时,CEO庄焰和首席科学家谭熠共同回忆起2017年公司初创阶段的一个小插曲。“我们的技术在某家罐头厂产线上试运行,仅部署一个多星期,就捕捉到了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当我们带着潜在投资人兴致勃勃地奔赴现场时,却遭到‘设备根本没问题’的当头棒喝。当然,事后客户反复确认发现,是运维工人核对工作失误,被监测的设备的确出了故障。”

从最初免费试用推广,到后来出现“花30万元代价也要满足客户5万元预算”的项目,再到“从工业到城市”的跨度,沉淀多年的硕橙科技因此积累了大量的“高质量数据”——这也是工业大模型的燃料。

而当AI浪潮爆发时,硕橙科技在一线车间“练出”的工业大模型,以其“读得懂工业语言、看得清生产流程、做得准分析决策、搞得定现场执行”的专业与严谨,屹立于潮头。

“AI+新消费”:深挖细分赛道,全球“圈粉”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为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在所有涉及的应用中,图像生成一直是被寄予厚望的领域。

伴随而来的,是全球巨大的消费空间。

作为国内较早布局AI影像增强与生成的大模型企业之一,帝视科技于2022年底推出的图像与视频处理的App PicMa,已经用成绩向业界证明了这一点。

PicMa目标定位于海外市场,核心亮点在于其业界领先的画质修复技术。从数据上看,当前,PicMa已覆盖全球152个国家与地区,在40多个图像类App榜单中跻身前十,海外下载用户超1500万,展示出强劲的全球竞争力。

“2016年,我意识到海量图片视频传播面临高带宽成本、低分辨率的行业痛点,而AI技术能有效提升画质并降低成本。”帝视科技创始人高钦泉说。后来,帝视科技会聚顶尖AI人才,专注视频压缩与画质增强技术研发,推出了帝视AIGC专用影像大模型——河图影像大模型,PicMa应运而生。

凭AIGC自救于危局的美图,也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从曾经的年年亏损、月活用户流失,到后来推出一系列AIGC产品线,最终抢占AI落地的先机,今年以来,美图股价涨幅超255%,市值重回400多亿元。据美图公司创始人吴欣鸿透露,近三年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美图所有产品AI的渗透率已经达到90%。

海外市场始终是美图的重要领域。截至2025年6月底,其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攀升至2.8亿,同比增长8.5%。其中,中国内地以外市场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9800万,同比增长达15.3%。

“海外用户具有成熟的付费意识,只要产品能直截了当地满足用户需求,他们的付费意愿还是很强的。”记者采访时,帝视科技、美图等公司都谈到,更精准地挖掘用户需求,是“高质量出海”的关键。

这些产品在全球范围的打法也有相似度:通过AI技术驱动产品效果,力求在垂直场景中实现极致效果,从而增强用户黏性并吸引用户付费。据高钦泉透露,PicMa等App在海外的广告营销,每年达数千万元。

除了蒸蒸日上的C端市场,专注于视觉前沿的企业还把目光转向B端业务。

帝视科技还将它的优势扩大到智能制造领域。AI视觉检测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眼睛”,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一线,在鸡蛋里“挑骨头”。

我国年禽蛋产量超过3000万吨,但质控却成为薄弱环节。进口禽蛋分级机因其高昂的价格让许多蛋品加工厂望而却步。帝视科技基于X-Factory工业AI视觉平台的高精度检测算法,提取蛋壳区域和内部缺陷特征,进行数据扩充模型训练,快速定位缺陷类型,可以精准识别脏蛋、破损蛋、隐裂、砂壳、麻点、钙化、血斑等多种缺陷,已经投入到专注蛋品加工包装机械设备的福州闽台机械有限公司中使用。

“唯有在选定的赛道持续深耕,并在细分赛道取得突破、在全球市场抢占先机,公司才能赢得更多客户。”高钦泉说。(记者 林霞)

这款机器狗的芯片是由瑞芯微研发的。

割草机器人使用瑞芯微研发的RK3588芯片。

今年“9·8”投洽会现场,硕橙科技工作人员正在讲解设备智能运维系统的工作原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