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研讨会上,4位专家、学者围绕“加强世界遗产提名能力建设”主题作主旨发言,聚焦非洲国家在项目申报中面临的实际挑战,分享中国编制优质申报文本的实践经验,助力非洲国家掌握兼具参考价值与实操性的申报方法,为加强世界遗产提名能力建设贡献智慧,为后续工作提供清晰指引。

深化国际合作 共促非洲遗产保护迈出关键一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事务处处长穆罕默德·朱玛·穆罕默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非洲国家世界遗产保护能力建设,他围绕非洲世界遗产申报现状、挑战与未来战略作主旨发言,呼吁通过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共同推动非洲文化遗产保护与名录申报进程。

他指出,目前非洲共有112处世界遗产,包括63处文化遗产、44处自然遗产及5处混合遗产,展现出丰富的文化与自然多样性。然而,非洲遗产数量仅占全球总数的约9%,且分布不均,仍有12个国家尚未有任何遗产列入名录。部分国家因治理能力薄弱、技术资源不足,导致申报成功率偏低。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2022—2029年非洲优先行动战略》等政策框架,推动非洲提名数量持续增长,目标为年均至少5项申报。多国参与度提升,专家网络逐步完善,国际协作平台也日益健全。

他同时指出非洲申遗仍面临多重挑战:各国政府、地方机构与专家之间协调不足;学术研究与数据支撑薄弱影响申报质量;社区参与度低,传统守护者与青年群体未能充分融入保护流程。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3项关键举措:强化国家治理能力,优化跨部门协作;构建高校、科研机构与专家协同网络;推动社区深度参与,落实《内罗毕文件》精神,将原住民与青年纳入遗产管理全流程。

他呼吁各方创新合作模式,设立明确目标与评估机制,通过本次研讨会细化非洲国家需求,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此次研讨会为非洲与世界遗产保护各方搭建了对话平台,标志着非洲在提升遗产保护全球话语权、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追寻真实性 世界遗产如何贡献于可持续未来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郭旃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世界遗产的核心在于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这一价值由三大基础元素支撑:判断标准、完整性与真实性、保护管理。其中,判断标准并非商业价值,而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进中具有全球共识的6条抽象标准,真实性则是遗产意义可信度的关键体现。

他指出,真实性的概念历经发展,从《威尼斯宪章》强调原物复原,到《奈良文件》纳入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遗产要素,真实性已发展为动态、多元且与特定文化背景相关联的理念。不同文化遗产因材质、表达方式和社会实践的不同,其真实性的判断也需因地制宜,如内罗毕会议针对非洲遗产提出的原则,强调精神价值、口述传统等在活态遗产演进中的重要性。

通过日本传统茅草屋定期维修、阿曼巴赫拉古堡生土建筑重建等案例,郭旃阐释了“过程真实性”的实践——即在遵循传统材质与工艺的前提下,允许遗产为维持社区延续与身份认同而演变。他进一步提出,文物“原状”应理解为成为保护对象时的现存状态,维修应遵循最小干预、可识别等原则,并以最近一次可信维修后的状态为基准。

最后,他呼吁全球遗产界共同思考:世界遗产是否增进了和平、保障了民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并贡献于全球可持续未来。

携手中国 共推非洲遗产的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前总干事韦伯·恩多罗的主旨发言中,他首先感谢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的支持,特别是2008年设立非洲世界遗产基金并提供100万美元资助。他指出,非洲虽遗产丰富,但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比很低,濒危遗产数量却最多,面临申报能力不足、殖民历史影响、社区参与缺失及政府支持薄弱等挑战。

恩多罗强调,现行遗产标准以西方视角为主,未充分纳入非洲本土世界观与价值观,导致许多具有社区与文化认同意义的遗址未能成功申遗。他呼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非洲特色遗产保护体系,推动社区深度参与,并在申报过程中尊重居民权利、融合地方文化。此外,加强政府协同、跨机构合作与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也被视为提升能力的关键。

他以蒙巴沙、维多利亚瀑布等案例说明,成功的遗产保护应兼顾自然与文化价值,并融合社区生活。最后,恩多罗倡导非洲各国团结协作,并希望继续与中国及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非洲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景德镇申遗 展现中国遗产保护的新智慧与新成就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肖莉结合江西景德镇的实践经验,分享了世界遗产提名能力建设的心得。

她指出,景德镇申遗项目旨在向世界讲述宏大的中国瓷文化故事。面对其时空跨度无法涵盖全部中国瓷史的挑战,项目没有局限于单个窑址,而是创新性地以“全产业链”视角进行系列申报,最终确定了涵盖瓷土矿、窑址、作坊、水陆运输等5大片区、15组要素、45个点位的宏大遗产体系,完整呈现了元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瓷业的产业格局、技术创新与社会组织。

她进一步阐释,该项目符合多项世界遗产标准,见证了制瓷技术的国际交流、千年瓷业的演进脉络,并作为手工制瓷产业的杰出范例,其青花瓷更是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全球传播。

她还强调了在遗产区与缓冲区划定中,如何科学平衡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目前,这项历时8年精心筹备的项目已顺利完成国际专家现场评估,反馈良好,期待明年能为中国再添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的最新成就。(融媒体记者 宋尧 通讯员 陈颖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