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和依依(化名)的“希望小屋”余跃 摄
核心提示
“希望小屋”项目是面向6至16周岁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青少年,针对其居住条件简陋、学习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原有居住空间进行设计、装修和改造提升,并提供精神关爱的服务项目。
今年,“希望小屋”项目首次被省委、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拨款500万元,计划改造提升350个“希望小屋”,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牵头组织实施。3月,“希望小屋”项目工作现场会在宁德召开,在团省委的组织下,各级团组织联动开展实地摸排、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在长汀、泰宁等19个县(市、区)集中实施2025年省级“希望小屋”项目,逐户定制改造方案,提高关爱精准度和温暖度,扎实践行“为民办实事”工作理念。截至本月底,省级“希望小屋”项目已完工426个,超额完成任务。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各地多间“希望小屋”,记录一幅幅“希望小屋”为孩子们筑起温暖港湾、点亮成长希望的生动图景。
为祖国花朵遮风挡雨
9月23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为福建带来多日强降水。在南平市政和县,令双胞胎姐妹微微和依依(化名)开心的是,住进“希望小屋”后,房间里再也没有以往雨天里黏腻的感觉。
“能住进新房间,真的太开心了!”姐妹二人已搬进改造后的房间一个多月,回忆起搬进新房间的当天,微微和依依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曾经,她们的住房是一栋二层木屋,修缮时使用混凝土加固屋基,木梁连接处布满蜘蛛网和灰尘。客厅的屋顶年久失修,每逢雨天,一家人不得不面对“屋外大雨,屋里小雨”的窘境。
姐妹俩住在一楼,楼层间仅有一层木板之隔。在一楼房间时,她们能清晰听见楼上的脚步声,还能透过稍大的木板缝隙看见走动的脚。
项目前期,共青团政和县委副书记张燃亮和同事们入户摸底,看到条件如此简陋,大家都十分心疼这两个孩子。“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了!”姐妹俩的情况符合“希望小屋”项目条件,共青团政和县委便将这个房间纳入改造范围。
8月中旬,改造后的房间迎来验收。推开这扇木门,验收组看到了崭新洁白的铝扣板吊顶和明亮的吸顶灯,墙面使用光滑白净的环保碳晶板。根据姐妹俩的喜好,墙上还装饰了白雪公主等角色海报,赏心悦目。
房间里摆放的库洛米、美乐蒂等玩偶,满足着姐妹俩的卡通梦。当地新华书店送来了她们想看的书籍,爱心企业为她们送来崭新的书架。姐妹俩还拥有了各自的衣柜和书桌、椅子。“我们以后就可以在新书桌上写字了!”微微和依依高兴地说。
项目实施以来,团委干部、设计师、施工师傅常常陪着姐妹俩聊天,有时还辅导她们写作业。如今,原本内向的姐妹俩笑容越来越多,大家都十分欣慰。
在三明市泰宁县,22户27名困境儿童也已住进了“希望小屋”,雯雯和明明(化名)姐弟就是其中一户。姐弟俩一直没有各自独立的房间,共青团泰宁县委了解情况后,决定在家里最大的房间做隔断,为姐弟俩打造个人专属空间。
9月7日,共青团泰宁县委的干部们来到雯雯和明明的家里,布置已经完工的房间。
走进房间,只见明亮的空间、洁白的墙面,书桌椅、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透过窗户向屋外望去,青翠满山,绿野平畴,在阳光下更显生机盎然。
客厅的墙上贴着姐弟俩获得的各种奖状:姐姐拿下“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弟弟则在各项体育比赛中屡创佳绩。
看着新房间、新家具和新用品,雯雯的眼神里满是喜悦和激动。“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以后也要给别人带来力量和希望。”雯雯坚定地说。
“爱和希望”持续落实
今年,除了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外,“希望小屋”还被厦门、漳州、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地列入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地加强统筹协调、资源调配,力争让这份关爱更落实、更温馨。
为了直观提升孩子们的居住环境,“希望小屋”项目将“三面改造、六物到位”作为标配——“三面”指墙面、地面、顶面,“六物”分别是床、书桌椅、衣柜、照明、安全防护、线路改造。
“希望小屋”项目建设坚持“一户一策”,因地制宜设计方案。例如,异性兄弟姐妹逐渐长大,显然不宜同住一屋。在南平市松溪县,小凯和婷婷(化名)兄妹俩即受益于“希望小屋”项目,拥有了独立的房间。
在经费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项目建设会尽可能根据孩子和家人的特殊需求作出个性化、人性化改造。例如,宁德为脊椎侧弯的孩子定制矫姿座椅,为怕黑的孩子安装声控夜灯,为有行动不便者的家庭加装楼梯护栏等。
回顾整个项目实施过程,政和县杨源乡团委书记吴陈汪认为,最难的不是房屋装修的过程,而是前期对符合标准的孩子进行摸排筛选。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筛选中客观、公正,更要按照‘精准摸排、走访复核、分类研判、确认公示’的标准程序,一次次、一遍遍地进行筛选,最终选出最迫切需要帮扶的孩子。”吴陈汪说。
今年3月,接到任务的各级团委干部,立刻行动起来:首先,依据民政部门提供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名单,逐个走访,亲眼观察孩子们的居住环境,真心诚意地了解家长和孩子们的难处和需求,并做好文字和照片记录;同时,他们还与村干部联系沟通,了解是否存在其他困境儿童。其间,他们还要推进招标工作,在财政支持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为孩子们提供物资。
施工阶段,团委干部们常去查看施工进度,和施工师傅充分沟通,也和孩子、家长们唠唠家常、联络感情。
“有些年纪较大的家长怕麻烦,不愿意改造房间。”共青团泰宁县委副书记黎晓妹回忆道。为此,懂方言的团委干部便和村干部轮番上阵,耐心解释项目对孩子的益处。
“感受到我们的真心实意后,他们开始信任我们,也觉得‘希望小屋’对孩子来说是件好事,最后都同意加入改造了。”黎晓妹说。
针对部分地区困境儿童数量较多的情况,各地团委干部和青年志愿者纷纷动员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加入。据了解,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宁德、平潭等地在项目建设中均获得社会捐款,顺利推进项目建设,惠及更多困境儿童。
自“希望小屋”立项实施以来,我省各地通过地方财政、社会捐款等方式,不断拓展“希望小屋”的覆盖面和关爱方式,已筹措爱心款项超177万元、扩大关爱129人,持续凝聚共同关爱困境青少年的暖心力量。
在漳州,团市委发动各级团组织围绕“希望小屋”项目实施,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希望小屋”项目建设。其中,共青团龙海区委募集到龙海区青年商会、漳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合计15万元爱心款项,计划新增帮扶龙海区17名困境青少年。
踏上成长新程
“希望小屋”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
龙岩市新罗区有一名10岁的小朋友星星(化名),一直以来和奶奶相依为命。曾经,当他在旧书桌上写作业,每一次落笔、每一次抬手,作业本都会跟着桌子微颤。
在被纳入改造名单并完成改造后,9月10日,再次推开熟悉的房门,屋内的景象已焕然一新。稳固的书桌、崭新的衣柜、柔软的新床,让星星开心得挪不开眼。
“桌子不抖了,我以后可以安心写作业了。”星星开心地说。
星星写作业的笔画更加流畅,奶奶疲惫的双眼开始有了光芒。“过去几个月所有的辛苦和忙碌都值了!”共青团龙岩市委副书记郭朝龙激动地说。
各地“希望小屋”受助对象都有了可喜的转变。在宁德,78%的受助对象半年内学习习惯得到改善,作业完成情况向好发展。心理状态上,社工跟踪发现,87%的受助对象社交意愿增强,比如,曾经性格自卑的小华(化名)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中获奖。
政和县“希望小屋”施工方是首次参与这样的公益建设项目,该企业设计师张椿也是首次接触这些困境儿童。
“以前我没有机会关注这些家庭,这次我发现确实要把更多目光放在这些小孩身上,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我们以后也很愿意参与这样的公益事业。”张椿说。
“我在微信群里发‘谁愿意捐助捐赠’,立马就有人响应。只要能让孩子们受益,大家都特别积极。”政和县青少年成长协会负责人王杨涛笑着说,“看到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变好,我们也很有成就感。”
对于困境儿童而言,“希望小屋”不仅以坚固的砖瓦遮挡风雨,更为他们搭建起一座爱的桥梁。
在福州市闽侯县,共青团闽侯县委携手爱心企业“1点点”奶茶,不仅为孩子们送去爱心物资,还将“希望小屋”升格为系列行动,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乡村、进校园、进家门,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安全自护、人际交往等专项教育,让孩子长久受益。
“项目完成后,我们还会继续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在心灵上陪伴孩子们,让每一名困境儿童都能在我们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共青团闽侯县委副书记陈琰东说。
在南平市松溪县,共青团松溪县委还为困境儿童专门举办了夏令营,孩子们乐在其中。
“我们一直都在举办这样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建立同龄人之间的友情。我们也常到家里和孩子们聊聊天,问问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青团松溪县委干部薛慧雯说,“希望我们的关注和关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的不足,让孩子们多一份快乐。”(见习记者 余跃)
微微和依依(化名)的房间(改造前)
两名受助对象在“希望小屋”内收到爱心书籍。余跃 摄
团委干部向小朋友送来开学心愿礼物。
青年志愿者正在辅导星星(化名)完成作业。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