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县湿地公园景区向游客展示“天马浴河”演出项目。 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 摄
秋风送爽,新疆大草原泛起层层金波。伊犁骏马踏露而行,马蹄踏响的不仅是草原的清晨,更是新时代新疆蓬勃发展的节奏。
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9月15日至21日,新疆日报社(集团)邀请全国省级媒体开展“走进美丽新疆”全媒体采风活动,本报记者跟随采风团深入天山南北,与20多家媒体记者共同见证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新疆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族团结深入人心,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农牧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如今的新疆,正以崭新面貌,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鲜活故事。
产业腾飞织锦绣
马蹄声由远及近。哈萨克族牧民努尔兰别克·哈那提正忙着为伊犁马梳理鬃毛:“这些马可是我们的‘金疙瘩’,去年光靠赛马奖金和旅游体验就增收了5万多元。”在他身后,昭苏天马旅游文化园里,游客们正在体验骑乘乐趣,马术表演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昭苏是新疆唯一一个无荒漠的县,水草丰茂,非常适宜养马。作为历史上军马、战马的主要培育供养基地,昭苏为维护祖国统一、边陲安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放牧已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当地该如何破局?
蜕变始于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新。县马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樊振声介绍,当地坚持“立马为业”的发展思路,构建起良种繁育、赛事经济、文旅融合三轮驱动的新格局。
全县年开设马配种站44座,选种选配3.58万匹,自2020年起,年增长率保持在48%以上,每匹改良马至少可增收3000元,实实在在鼓起了牧民的钱袋子。
赛事经济成为马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眼下,昭苏形成了常态化速度赛马、节庆赛马、耐力赛马和超级联赛“四大”赛事品牌,多个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在此举办。
2020年以来,昭苏累计举办赛马赛事387场,参赛马匹5900余匹,赛事数量和规模较2020年增长4倍以上。光2024年,全县就接待游客760多万人次,全产业链产值达14.23亿元。
与此同时,在精河县的枸杞基地,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现代化的生产线正将鲜红的枸杞果加工成原浆、干果等系列产品。
“我们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国有企业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玉英指着生产线介绍,公司年加工枸杞原浆4000多吨,产值超1.2亿元;优质锁鲜干果200多吨,产值超7000万元。
鲜果源头正是不远处的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村民王磊正在枸杞示范园里忙碌:“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后,我们按照标准化方式种植,枸杞品质和产量都提高了不少。”
该村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635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建立枸杞高标准示范园,并套种小叶西葫芦、辣椒等特色作物6250亩。
“现在鲜果收购价每公斤16到20元,比过去高了不少。”王磊笑着说。通过“政府搭台、国企引领、民企参与”的模式,精河枸杞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红色产业”。
当前,全疆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本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绿水青山绘画卷
沿着产业发展的轨迹,采访团将目光转向天山北麓的绿水青山。
赛里木湖如一块湛蓝的宝石,镶嵌在天山怀抱中。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远处连绵的雪山和空中舒展的云朵。湖畔草原绿意盎然,成群牛羊悠闲踱步。几只水鸟掠过湖面,翅尖激起细碎涟漪,为这片静谧增添几分灵动。
资源环境管理局工程师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像往常一样开始巡湖。
他指着湖岸线的生态护岸告诉记者:“我们实施了核心区16.45万亩草场禁牧,迁出900余户牧民和20多万头牲畜。”
这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让赛里木湖重现“西域净海”的美景。近年来,景区累计投入约30亿元,完成4.5万亩环湖裸露地块植被恢复和草地改良,建设生态护岸35公里,核心区植被修复率达到95%以上。
好生态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发展。今年以来,赛里木湖景区的旅游持续火爆,截至8月5日,接待游客已突破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4%,稳居全疆5A级景区前列。
同样因生态红利吃上“文旅饭”的还有温泉县湿地公园。
这片湿地不仅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更化作了一幅生动温润的生态画卷——游客漫步在木质栈道上,有的驻足拍摄天鹅戏水,有的沉浸于温泉体验,人与自然在此达成美妙的和谐。
“雪莲花”户外泡池和“温泉之翼”“百米温廊”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县文旅局副局长图雅说:“我们投资1140万元建设温泉泡池设施,将生态保护与温泉旅游有机结合。”这些项目免费向公众开放,日均接待游客约600人次,高峰期达2500人次,显著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其他绿色发展项目也各具特色。新疆北鲵科研宣教中心全方位展示距今3.5亿多年的珍稀孑遗物种,成为全国科普教育重要基地;巩留县天蕴三文鱼养殖基地采用绿色生态环保网箱,在戈壁滩上用天山冰川雪水养出三文鱼,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绿色,正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民生改善润心田
新疆的蓬勃发展,最终落脚于民生改善与民族团结上。
阳光洒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博乐市绿园社区新加装的电梯玻璃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晕。60多岁的居民皮达合买提大爷吃着雪糕,从容步入电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几个月前,爬楼梯歇三回,现在一键到家。社区食堂的饭菜可口又实惠,日子越过越舒心。”
这一变化源于博州2025年规划投入3259万元推进的完整社区建设。博州住建局副局长邢国介绍,改造不仅更新了地下管网,实现了“飞线”入地,还配套建设了居民活动中心、日间照料站和智能垃圾回收系统,全面构建起15分钟便民生活圈。
社区的改变只是新疆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在特克斯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沈建佳的故事温暖着无数人的心。
走进“沈建佳工作室”,12岁的哈萨克族男孩艾力正专注地弹奏着冬不拉,琴声如泉水叮咚。“沈爸爸不仅教我音乐,还告诉我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40年来,这位退役军人资助了13个民族的176名孩子,资助金额超过100万元。他发起成立的“爱心爸爸团”“博爱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当地民族团结的亮丽名片。
民生改善的春风也吹进了偏远牧区。在帕米尔高原上,新建的农牧民安置点里,孩子们在标准化幼儿园里快乐嬉戏;在和田地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在阿克苏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各族青年正在学习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
教育是民生之基。新疆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孩子们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化知识,在塑胶操场上尽情奔跑。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45万人,各族员工在现代化工厂里施展才华。
民族团结是民生之魂。新疆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数以百万计的干部职工与基层群众结对认亲,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让新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一幅幅展现安居乐业、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正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最生动的实践、最温暖的答卷。(记者 林永龙 庄然)
沈建佳和孩子们在特克斯县“沈建佳工作室”合影。记者 庄然 摄
精河县枸杞基地内的现代化车间 记者 庄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