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闽西红土地上生机盎然。华东政法大学“红色文化赋能文商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经验研究”实践队深入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新罗区小池镇、大池镇及培斜村等地,瞻仰古田会议会址,参观红四军三打龙岩城纪念馆、龙池书院等红色地标,与村民、村干部、民宿经营者深入交流。他们用脚步丈量红土地的变迁,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脉动,探寻红色文化如何突破“参观打卡”的单一模式,成为激活文商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调研中,一个个鲜活案例、一组组亮眼数据,共同勾勒出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龙岩图景”。

红色基因活化:从“符号”到“体验”的破局之路

“1929年的古田会议,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这座客家宗祠,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在古田会议会址前,实践队成员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眼前的青瓦白墙与VR设备里“穿越”而来的革命场景重叠,仿佛百年前的灯光仍在映照历史。

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发现龙岩对红色文化的挖掘早已超越“参观—讲解”的传统模式。在古田镇,情景剧《古田会议》让历史场景重现,村民扮演的革命战士将祖辈亲历的故事娓娓道来;龙池书院里,小讲解员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闽西苏区的教育往事,清代书院的飞檐下,红色故事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独特韵味。在这里,红色文化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记忆。在三打龙岩城纪念馆,沉浸式展区仿佛让他们亲历那场奠定中央苏区基础的关键战役;与古田镇街头的民众进行交谈,每一位都能讲述家乡与红军的故事。从书本到生活,从别人的故事到自家的记忆,红色文化的活化,为文商旅融合埋下了关键伏笔。

三产融合增效:“红色流量”变“发展增量”的实践样本

“游客来听红色故事,也爱尝客家味道,现在每月收入比种地翻了十倍。”古田镇“红军食堂”的老板娘笑着向实践队展示菜单——客家酿豆腐、红军可乐成了必点品。这一幕,正是龙岩将“红色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的生动缩影。

实践队成员在实地走访中发现,龙岩已形成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串联民俗、农业、生态的融合链条。在古田镇,村民种植的“红军稻”被包装成文创产品,稻田画里藏着“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字样,既供打卡又促销售;培斜村的竹制品观光工厂里,手工竹席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值达1.7亿元,辐射1.5万人就业。

从“红色游”到“文化游”和“乡村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链条正在形成。实践队成员梳理数据发现:古田会议会址年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拓展住宿容量700间、近1500床位,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875万元,同比增长19.18%;培斜村从“种稻难饱”的贫困村,蜕变为电商年销售额突破5800万元的“亿元村”,村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

协同机制聚力:政企民共绘振兴画卷的创新实践

“这条路以前坑坑洼洼,现在多亏了企地共建,游客开车来方便多了。”在大池镇,村民指着新修的道路告诉实践队。调研中,“协同”成为高频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参与,三方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通过与村民、村干部的深入交流,实践队了解到大池镇与福建省高速路桥项目组的“企地共建”颇具代表性:企业援助道路建设、援建钢构羽毛球馆,地方保障施工环境、开放党建活动场所,砂石料、混凝土变成了通村达户的“致富路”,闲置空地成了村民休闲、游客停留的公共空间。在古田镇,政府简化民宿审批手续,统一规划街道立面,让闲置农房变身为“红色主题民宿”;在培斜村,党支部组织村民赴厦门、安吉考察,3天筹款180万元开发旅游项目,70岁以上老人还能免费使用摊位增收。

“政策有温度,发展才有速度。”在访谈中,实践队成员注意到民宿老板会为家庭游客规划红色研学路线,争取华南虎园索道门票折扣;培斜村与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打造“红土共富”示范村;古田镇正规划针对亚健康人群的康养项目,让“红色+康养+乡村生活”融合之路更宽。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模式,让乡村振兴有了持续动力。

区域联动赋能: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振兴密码

“从龙岩城到古田镇,从龙池书院到培斜村,红色资源像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实践队在绘制调研地图时发现,龙岩正打破地域界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连片开发。

小池镇以“龙池红土”党建品牌为统领,将三打龙岩城纪念馆、龙池书院整合为“龙池红色旧址群”,年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成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古田与井冈山开通红色旅游直通车,培斜村借着与广东梅州的自驾线路,让客家民宿吸引了五成以上的广东客人。“跨区域合作不是简单的‘串门’,而是资源互补、客源共享。”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红色研学、民俗体验、生态康养的线路串联,龙岩正从“单点打卡”转向“全域旅游”。

龙岩的实践证明,当红色基因与时代需求相遇,当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此次闽西之行,实践队不仅记录下红土地的变迁,更带回了一份关于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龙岩答案”——这答案里,有历史的回响,有创新的勇气,更有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思涵 潘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