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促进“三产”融合,打造共富品牌,建设和美乡村。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是根基。我市各地锚定本地特色资源,认真落实“六个共富”工作任务,通过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融合驱动,在求新中谋突破,以提质强根基,推动闽西沃野多元业态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连城:“共富薯园”乐开怀

通讯员 黄水林 江钰婷

8月14日,走进位于连城县现代甘薯产业园内的福农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指尖翻飞,削皮、切片、烘烤、包装......一根根朴实的地瓜在流水线上完成“华丽变身”,成为可口美味、广受欢迎的地瓜干系列产品。这场生动的“地瓜变形记”,正是老区连城精心建设“共富薯园”,推动地瓜制品及食品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通过三产融合的深度实践,连城在“小地瓜”里种出“大民生”,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让“共富薯园”的图景在田间地头与车间卖场生动铺展。

产业园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产业升级的“聚合平台”,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共富动能。连城县将产业园作为整合要素的“枢纽”,在一产端,依托脱毒种苗组培中心、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把“良种育好瓜”的理念转化为农户手中的“致富苗”,成为各地市场的“抢手货”。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民”模式,全域推广“薯稻”“烟薯”轮作模式,让分散的小农户融入产业大链条,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让农户实现“一季双收”,不断拓宽共同富裕有效路径。在二产端,园区内聚集的紫心薯业、金永润食品、景兴食品等龙头企业,以科技研发赋能精深加工,从传统地瓜干到红瑶红薯等高端产品,从单一零食到代餐、烘焙等多元品类,将一根地瓜“吃干榨净”,也让每一根地瓜的附加值不断提升。

目前,连城地瓜品种已发展到鲜食、加工、菜用、水果、观赏等多种类型,地瓜制品已形成红心、紫心二大品系,分为休闲食品、主粮食品、宠物食品、功能性食品、预制菜等十大系列160多个品种,产品占据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家人们看过来,这款0添加的倒蒸红薯干,三蒸三晒锁住营养......”直播间里的动人话语,是连城“共富薯园”发力三产端的代码。

园区借力电商经济打造“心薯莲城”连城地瓜干区域品牌,从抖音电商标杆农产品到远销海外的“黄金名片”,市场占有率超80%的佳绩背后,是物流、包装、营销等配套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同时,大力拓展瓜旅结合,创新地瓜+旅游、地瓜+美食、地瓜+康养等“地瓜+”模式,促进地瓜产业与旅游、美食、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园的共富密码,更在于构建“多元共生”的生态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连城始终把“六个共富”任务融入园区建设全流程,通过技能培训、技术下乡等服务,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产品加工等技能,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技增收”;通过品牌共建共享,让小作坊、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站在同一“品牌屋檐下”,共同分享市场红利。

“连城县地瓜种植面积10万亩,加工地瓜制品41万吨,产值98亿元,地瓜全产业链产值174亿元,一根根地瓜真正变成一个个‘金瓜’”。福建连城农民创业园管委会主任池开洪表示。

长汀古城镇: “美丽经济”结硕果

图为长汀古城镇农民在打理莲荷。

通讯员 陈炳林 陈智明 蔡清华 文/图

眼下,长汀县古城镇花神广场的百亩荷塘迎来一年中最美的绽放季,朵朵荷花竞相绽放,铺就出醉人画卷,吸引了众多周边地区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游客们漫步在田间小道上,近距离欣赏荷花的娇美姿态,感受诗情画意的荷塘美景,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建成的村民家门口的诗意田园,每日都会吸引游客前来避暑纳凉、赏荷观景,这是古城镇扎实推进“五个美丽”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古城镇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田园,全镇的莲子种植规模达到数百亩,持续放大莲荷产业资源与文化旅游的叠加效应,如今正以“荷”为媒,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动人图景,今年6月,古城镇中都村被认定为“一村一品”(莲子)专业村。

资源变产业,农民喜获丰收。古城镇中都村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将莲荷的生态“颜值”真正转化为经济“产值”。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按照“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莲子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并进行精深加工、标准化包装,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质。

“以前种别的作物,忙活一年赚不了多少,农技人员经常来田间指导开展水肥管理和防治虫害,现在把这几亩莲子种好就能赚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种植户李三秀告诉笔者。古城镇有很多像李三秀这样的种植户,多年专注于提升白莲种植技术,由于产销效益好,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一颗颗莲子成了增收致富的“金豆豆”。早晨6点钟,脱贫户老李一家忙着采莲蓬、剥莲子,早早地将新鲜莲子送到合作社过秤收购。“我今年种10余亩白莲,预计能产6000多斤莲子,每斤收购价约5元,一年下来能有3万余元的收入,每天采摘下来的莲子就送到合作社,我们只管种,根本不愁卖,更加激发了我发展产业的信心。”老李如是说。“白莲”具有花多、蓬大、结实率高、颗粒大、品质优等特点,现在正值莲蓬采摘旺季,每天都有村民采摘,预计可以采摘到八月底,新鲜莲子口感清甜、十分畅销,凭借“白莲”特色,进一步开展莲子产品深加工,大幅提高产品价值。

漳平遂林村:从穷苦到甜美的故事

龙媒体记者 赖韦元 通讯员 练国强 杨丹丹

近日,记者来到漳平市西园镇遂林村,看到的是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听到的是积极创建“忆苦思甜”党建品牌,讲好基层党组织从松散变硬核、村庄旧貌换新颜、产业穷苦化甜美的故事。

“有食堂方便多了,不用一个人在家里煮饭吃,而且食堂的午饭好吃,营养搭配很科学,还可以和大家一起唠唠嗑。”记者采访时,村民谈论最多的是村里的长者食堂。2022年,村里考虑到老人用餐难题,于是在幸福院基础上建设长者食堂,每天至少为80多名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三年来为老人提供午餐4万多份。同时,设立“食堂议事会”,村干部利用茶余饭后和长者们共商村务村事,群策群力,共谋家乡发展。

遂林村周边企业林立。该村通过与福建龙钢、漳平红狮等企业结对共建,实现村集体得益、村民受益、企业盈利的多边共赢。村企“互助”共建,探索“支部+工作站+先锋队”模式,党员干部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开展村企互访调研、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协调企业优先聘用本地村民,让3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朱志聪2011年进入红狮当螺丝工,如今已成长为设备科科长,月薪上万。村企“互补”促共赢,探索“支部+企业+物业”模式,与福建龙钢等企业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改造闲置房源成立物业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物业服务,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5万元。村企“互融”促共创,探索“工业景区+农旅+ N”模式,紧扣龙钢5A级工业景区规划,引进第三方旅游公司,实施烧烤休闲吧等项目,带动村民从事旅游产业,自建农家乐、民宿客栈,沿路开了30多家店。

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穗林湾”生态循环综合体和田园体验基地,以“我在遂林有块地”模式,让家长带孩子体验农耕生活,形成“企业果蔬供应+休闲观光+田园教育基地”的多元产业发展。

永定古竹乡:苏家农场的“黄金果”

图为古竹乡果农在分拣百香果,准备上市。

通讯员 熊川

近日,永定区古竹乡苏家农场的百香果种植园内,金黄的“钦蜜9号”果实压弯藤架,直径超10公分的“果王”在阳光下泛着蜜色光泽。农场主苏清娣手持竹篮穿梭其间,指尖轻旋便摘下成熟果实,竹篮里的“黄金果”与欢声笑语交织,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这场2024年福建省百香果果品比赛金奖得主的采摘开园仪式,拉开古竹乡新一年丰收季的序幕。

“以前这山头长满杂草,现在种百香果,一亩地能产5000斤以上的百香果,能挣上几万元。”苏清娣将刚摘下的果子放入篮中,脸上洋溢着笑容。她的感受,正是古竹乡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的缩影。

近年来,该乡立足富硒土壤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天然优势,将百香果种植作为“强产业、促增收、助振兴”的核心抓手,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引导群众开垦荒山,打造规模化种植基地。2024年,全乡百香果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产量750万斤,产值突破5250万元,小小果实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果”。市场认可是最有力的“金字招牌”。

苏家农场场主苏清娣今年种植的50亩“钦蜜9号”,平均售价达每斤7元,仍供不应求。“我们的果子皮薄汁多、甜度高,去年拿了省赛金奖后,各地商贩早早就来订购。”她指着藤架上即将采摘的果实说道。不远处,龙岩市永定区古竹乡晟艺有机微生物生态场选送的“钦蜜9号”也在2024年摘得了福建省百香果果品比赛银奖,品质背书让古竹百香果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线上线下销售火爆,更带动钢架搭建、农资供应、物流运输等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果兴百业”的效应在古竹乡愈发显著。每年的7至10月丰收季,各地商户纷至沓来,不仅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间接推动餐饮、住宿业升温,形成多方互利共赢格局。

上杭庐丰:“绿能量”点亮共富路

通讯员 杨国鑫 林清通 郭子雄

近日,在上杭县三丰共富实践基地烟叶分级保管中心烟叶解竿待分区,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作业,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这种模式重点解决了烤后烟叶初分效果差,烟叶往返运输易造碎,烟农自行保管存在虫蛀、霉变等现象,促进我们烟农降本增效”。三丰烟农合作社理事长陈福玉对烟草部门开展烟叶流通模式改革啧啧称赞。

走进“金叶先锋烘烤工场”,这里不仅是烟叶“化茧成蝶”的最后一站,更是“党建链”串联“产业链”的红色阵地。该场共有66座烤房,有烤师5名,其中党员1名,服务周边1479亩烟田,带动220多名村民就业。“烤房为我们农户提供稻谷、花生等烘干服务,每年可为农户节约成本16万元以上,推动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金叶先锋烘烤工场负责人、烟农烤师李福华坦言。

66座烤房屋顶上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烟叶烘烤的“主战场”,也成了绿色能源的“发电站”。丰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蓝丁发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烤房屋顶都是闲置的,还要投入资金维护遮雨棚。现在都装上光伏板,按照单座烤房屋顶租金收益480元计算,66座烤房光伏板面积共有3500平方米,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1680元。同时还能节省每座约1.2万元的防雨棚建设投入”。

“除了经济效益,烤房绿色效益也十分显著,通过年发电60.2万度、节约标煤消耗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530吨、相当于种植了800多棵树,每年实现绿证17本,这个项目一举多得:‘绿能量’实现了‘降成本’,点亮了‘共富路’”。丰乐村委会副主任蓝德宝对这一惠民项目赞赏有加。“我们与烟草等部门共建三丰共富实践基地,创新打造“烟稻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宜机化农田,打造千亩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1.3万亩优质农田烟稻轮作,推动产业规模化,努力实现‘小农田’变成‘大产业’”。

新罗苏坂镇:甜蜜工坊开富路

图为航拍的苏坂镇易家邦村甜蜜公社。

本报讯(通讯员 段乐闻 文/图)近日,新罗区苏坂镇易家邦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甜蜜公社”投入使用,标志着当地农旅融合与集体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该项目以“甜蜜”为主题,整合特色农业与休闲体验,为村民增收开辟新路径,也为游客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打卡地。

据悉,新罗区苏坂镇易家邦村“甜蜜公社”是2024年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项目依托古民居怡燕堂为基地,占地2260平方米,布局甘蔗知识科普、创意甜蜜工坊、苏坂人家甜蜜共富讲堂、直播间、产业联盟基地等功能板块。以甘蔗种植为依托,融合“旅游+”“研学+”“文创+”,形成“研学体验、乡村旅游、文创体验”齐发展的模式,打造以“红糖飘香,蔗里共富”为主题,以甘蔗种植示范园、红糖加工厂、共富讲堂为重点建设的特色项目。

苏坂镇不断丰富“甜蜜公社”的业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打造属于苏坂镇的“甜蜜风情线”,为新罗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武平平川街道: “共富林场”让日子更有盼头

图为武平县西厢社区居民在管护种植的骨碎补苗木。

通讯员 胡添凤 文/图

近日,在武平县平川街道西厢社区的林下经济示范点,成垄成行的骨碎补在树荫下茁壮生长,这些承载着特殊使命的草药,正为辖区内46户家庭带来增收的希望。今年以来,平川街道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有效整合西厢社区1.9万亩生态林资源,着力推进“共富林场”建设,探索出一条通过林业改革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如何让辖区内的困难家庭共享发展成果?经过反复思考与深入调研,平川街道决定以“共富林场”为依托,发起“困难家庭增收帮扶项目”破局前行。

“平川街道搭建这个平台,让我们残疾人也能享受产业共富的成果,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有所期待。”东城社区的钟先生(化名)感慨道。钟先生家中共有3口人,2人身患残疾,平日里主要依靠夫妻二人经验理发店维持生计。

经过走访摸排,工作人员发现像钟先生这样的家庭在平川街道还有45户,他们有的身患残疾缺乏劳动力,有的是“顶梁柱母亲”独自扛起家庭重担。街道将这些家庭全部纳入帮扶范围,其中31户为困难残疾家庭,15位为“顶梁柱母亲”,并按每户500盆的标准为他们购置骨碎补种苗。

按照规划,苗木4年生长周期结束后,扣除必要的管理成本,这些家庭将按照市场价获得收益。如今,他们已经从绿水青山的“旁观者”变为共富路上的“参与者”。

种苗的管护离不开专业的技术支撑,为此,西厢社区与华群中药社签订管护协议,从土壤改良到科学施肥,从病虫害防治到生长监测,都由华群中草药社提供技术指导。街道妇联与团工委也加入到这场帮扶行动中,干部们自发组建青年帮扶小组,一对一认领管护任务,定期深入种植基地,帮助困难群体浇水、施肥。

“以前我的收入来源有限,还得照顾家中老小,现在既能挣钱又能学技术,日子更有盼头了。”顶梁柱母亲兰女士激动地说。共富帮扶也不是“一次性”给付,而是要为困难家庭开辟一条稳定的增收渠道。项目建立“种植—回收—再投资”的循环机制,首轮收益后,鼓励困难群体将一定比例的收益投入第二轮种植,通过“滚动投入—扩大规模”形成可持续的收入保障。

为抵御市场风险,合作社与龙头药企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所有药材都由药企“统一供应、统一规范、统一回收”,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闭环,这一“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为增收再添一重保障,合作社、企业、困难群体在“共富林场”同谋发展,拧成一股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