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南平市第二期中小学国学暨大思政课师资高级研修班举办中国古代服饰秀。通讯员 戴秋霖 摄
暑假进入“下半场”,南平朱子文化研学热度不减。12日下午,南平市建阳区考亭书院集成殿内,150位中小学教师在献官的引导下,伴随庄重的鼓乐,向朱文公像鞠躬,齐声诵读《朱子家训》。随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考亭书院山长朱杰人将一把水芹轻置在案上。
“为什么用芹菜祭祀朱子?”一把水芹,勾起了围观游客对朱子文化的好奇。
在南平,朱子文化便是如此鲜活。八百年文脉,正顺着书院书声、古街婚乐、村落乡风等载体,流淌成滋养现代生活的活水,浇灌出文明新气象。
典籍“活”起来
12日,“山长带你读朱子”系列活动——2025年南平市中小学国学暨大思政课师资高级研修班在建阳考亭书院以“释菜礼”启幕。
据介绍,“释菜礼”是古代学子敬师的祭仪,以苹、蘩、芹等水生菜替代币帛敬献恩师,正是朱子“正心诚意”的写照。
鉴于教师“以一带多”的示范作用,南平朱子研学规划将教师与学生一并列为培养对象。南平市第一中学教师范成忠已是第二次参训,他说:“研修班每年一期,上期培训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大门’,这期有不少知名学者到场授课,正好可以近距离请教。”
朱杰人则反复叮嘱学员,要将授课内容融入教学实践,“请来的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教授,讲的都是中小学教师听得懂、用得上的内容”。
7天时间里,复旦大学吴震教授为教师深入解析“格物致知”以及如何将其融入课堂;山东大学赵生群教授讲解《史记》时,频频引用接地气的实例……礼仪体验、国学讲座、现场教学环环相扣,帮助教师从“经典研读者”转型为“文化传播者”。
在位于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的“寒泉精舍”,前来研学的孩子围着互动屏抢答“朱子文化知识”。寒泉精舍原为朱熹为母守孝六年的书院,建阳区复建了“寒泉精舍”,并于去年开始试运营,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举办国学讲堂、孝廉家风研学等活动600余场,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300%。相邻的马伏熹云湾景区同样热闹,在“亲子坊”,家长握着孩子的手体验非遗建本拓印,随着文字与图块在油墨中逐一浮现,《朱子爷爷刻书》的故事了然于胸。
与书院的“静”不同,武夷山《月映武夷》剧场为游客带来的是“动”的震撼。全球首创的45米高压水幕、智能机械舞台等科技装置,构建出光影幻境,串起建盏、鱼龙戏、傩舞等非遗表演,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朱熹的人生故事。
每逢谷雨时节,武夷山“开茶祈福,礼敬朱子”的活动便如期而至,当地茶企融合朱子家礼与茶文化,带来别样的茶旅体验;在政和县的星溪书院,学生的诵读声穿越苍苍古柏;在延平的巨口古厝,研学团队触摸着四贤文化的印记……朱子理学已走出典籍,化作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
婚俗“新”起来
“38%的受访者愿行朱子婚礼,86%的受访女青年期待花轿迎亲。”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今年在武夷山五夫镇的一项问卷调查,印证了朱子家礼中的婚礼仍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介绍,朱熹在五夫镇生活近50载,当地兴贤古街年均举办朱子婚礼10余场,可谓800年礼乐不辍。
2019年,朱子婚礼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入选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后,武夷山从《朱子家礼・婚礼》中提炼出媒妁礼、纳采礼、醮子礼等7个核心环节,创新推出酒店版、公园版、居家版等3种婚礼脚本,以满足不同新人的需求。今年7月,武夷山《传承朱子婚礼文化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入选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创新案例。
“朱子婚礼强调重品行而轻财富的婚嫁观。”五夫里朱子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姜立煌介绍说,例如五夫婚宴吸收了朱子家宴去奢存真的精髓,保留了传统菜品与庄重的待客之道,让新人着重体悟婚姻本真,也让宾客感受理学浸润的风土文脉。
“以茶代聘”是武夷山婚俗改革的亮点,用武夷茶替代高额礼金,既承袭古礼又减轻家庭负担。当地集体婚礼多设在景区,以碧水丹山替代奢华布景,践行环保理念;崇安街道城南村的“共享婚俗馆”免费租借汉服、茶具,武夷街道公馆村自发组建“婚俗乐队”为新人添喜,让婚俗改革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据武夷山市委文明办统计,目前,武夷山95%以上新人实现低彩礼,户均婚庆支出较试点前降低约75%。
朱子婚礼的魅力已跨越武夷山脉。前年七夕,九曲溪畔的“山盟海誓”集体婚礼上,8对新人从黑龙江、海南等地赶来,身着汉服,行礼诵训,还领到了武夷山首批“跨省通办”结婚证。两年来,以朱子婚礼为主题的体验项目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民俗文化品牌。
乡风“正”起来
建阳区将口镇松柏村有一面长达800米的卡通朱子文化墙绘。村民在此散步时,不知不觉就受了熏陶,自觉规范言行,邻里之间纠纷少了。
相传,松柏村后的毛茶山曾是朱熹读书、讲学之地。2021年以来,松柏村与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合作,打造朱子文化墙绘、朱子IP标识系统和手绘地图,还挖掘出“松柏十景”“松柏十味”等本土特色。村里每月开展阅读活动和“朱子带你游松柏”亲子研学活动,引导群众参与阅读,在亲子互动中树好家风。
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是朱子祖墓所在地。每逢元宵,村里的执约队都会敲锣打鼓,为“十大孝子”“十大好媳妇”送喜报。
“这招还是村民想出来的!”执约队队长江木莲告诉记者,“喜报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孝道文化,热热闹闹地把美德传开,大伙都觉得好!”
“我们把朱子文化中的‘慈’‘孝’‘教’‘和’这些道理都写进村规民约,组建执约队宣传孝文化,还推出‘启贤家事解纷工作法’,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凤林村党支部书记余机进说,村里的朱子孝道园不光是调解阵地,也是村民歇脚、游客参观的好去处。
从朱子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的“五进”活动常态化,到“朱子文化+古村落保护+乡民公约”三维模式引导群众遵守规范;从《朱子与五夫》等系列专著出版,到《说说朱子》系列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从开展朱子文化书画展、彩虹跑等文化活动,到开发“朱子家宴”“荷花宴”等文化餐饮以及“AI朱子”互动装置等体验项目,“存正心、守正道、养正气”的朱子文化精髓正逐步融入闽北的市井烟火。
“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朱子文化的富矿,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让朱子文化浸润下的文明乡风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南平市委文明办主任吴孔盛说。(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吴利武 黄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