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暑气未消。光泽县华桥乡园岱村的小岩药谷里药香弥漫,田里玉米伸展枝叶为身边的黄精等中草药遮阳,山上树林为脚下的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挡热送爽。

群山环抱,溪水潺潺。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厂房里,两条黄精加工生产线快速运转,田里、林间随处可见忙碌的村民。在小岩药谷出口处,合作社理事长杨水明说,这里是园岱村小岩自然村,但曾经沉寂了十余年。那么,沉寂的村庄是怎么变成小岩药谷的?

能人归来,打造小岩药谷

年纪大点的农村人,乡土情结特浓,正在小岩药谷上班的熊国兴也不例外。

熊国兴的家在园岱村陈家店自然村,距小岩自然村不足2公里。虽然相距不远,但两地发展条件相差很大。陈家店在316国道边,小岩却裹在大山的谷底。在小岩,出行靠脚,运输靠挑,种几丘田,一半靠天,一半与野兽平分,一年忙到底还养不了一家人。虽说是“穷家难舍,熟地难离”,但活下去才是大事,全自然村人只好弃家离村,到2008年,这个有十几户、50多口人的百年古村落便成空有其名的村庄了。看着祖辈开出的田荒了,房子倒了,熊国兴觉得很痛心,“好在陈家店出了一个能人!”

这个能人就是杨水明。今年56岁的杨水明早年就开始承包荒山造林,做木材生意,腰包渐鼓后决心为家乡做点事。2014年,他和发小黄国良、李和善、杨贺勇各投20万元,成立光泽县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林下空间种植食木通果、黄精、七叶一枝花等370亩。2022年,他们把目光投向具有中草药种植传统的小岩自然村及周边300亩撂荒地和1300亩林下空间,在田里搞粮药套种,在林下种药、养蜜蜂,把小岩自然村打造成小岩药谷。

能人的带动力,不但使闲置资源起死回生,还带动了村集体增财、农民增收。熊国兴说:“没想到快60岁了,还能回到园岱老家上班。种承包田、照顾家,两不误,每月还能赚4000元工资,比原来在外打工幸福多了!”

做强产业,粮药套种效益高

从小岩药谷停车场沿着观光道拾级而上,便到了黄精种源基地,再穿过地上放着蜂箱、树上养着铁皮石斛的竹木混交林来到观景台,林下药材套种区、田间粮药套种区和中药材加工区便展现在眼前。

在中药材加工车间,杨水明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辛酸往事:2016年,他们从云南买了2万株七叶一枝花苗,由于水土不服,只种活了100株;原来只管种和卖,常被“卡脖子”。“要把村庄建成富裕、兴旺、有吸引力的地方,就要从头到尾不断链地做成产业。”杨水明说。

小岩人,明朝从江西迁入,带着老家种药、卖药的基因,在这里垦荒种粮种药。如今,要建“小岩药谷”,再次垦荒投入大是其次,关键是要有效益。有效益,合作社才能坚持长久,“消失”的村庄才会再红火。于是,一条集种源培育、粮药套种、加工销售、产品研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便在小岩药谷“安家”。

把灌木丛生的撂荒地整成耕地,若单一种粮,收益太低,若单一种药,周期太长,远水难解近渴,且无遮无挡的,中药材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省农科院专家指点迷津:搞玉米与黄精套种。黄精喜阴怕晒,有玉米遮阳送凉,玉米收获后,秸秆肥田。杨水明介绍,玉米亩收入比水稻增收500元,黄精4年后采收,每亩平均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粮药套种每亩年收入达1.5万元。

政策给力,山村“火”起来

“今天是晴天,太阳大,早点去。”陈家店的杨木生吃罢早饭,老伴就催他。“现在宽敞的水泥路,几分钟就到了,催什么呀?”杨木生驾着摩托车停在大门口,老伴坐上后座,老两口便直奔“小岩药谷”上班去了。

如今的小岩药谷,“路”有水泥路、田间路、观光路,山有灌木林、毛竹木、套种林,“田”有育苗田、试验田、推广田,“房”有加工车间、展示厅、接待室、办公室,“人”有劳动者、管理者,还有前来参观的游客,呈现一派产业兴、人气旺、环境美的景象。

“小岩药谷的发展速度和实效,得益于政策的‘天时’,自然条件的‘地利’和县、乡、村及股东、村民支持的‘人和’。”杨水明说,“垦复撂荒地、搞林下套种有补助,发展中草药有‘一村一品’扶持资金,缺技术有省农科院等技术支持,还有县、乡、村的全过程服务等等,有这样的好政策、好环境,才有合作社越做越强,药谷产品销路畅,年发工资50万元,村年分红8万多元的成效。”

杨木生青壮年时也和村里人一样外出打工,没想到年近古稀了还能在本村小岩药谷当领班。他说:“我每天领着乡亲给药谷做事,老伴有空也到药谷来干些杂活,一年赚7万多元工资,在福州做生意的儿子放心,我们俩也觉得很幸福。”园岱村党支部书记李晓洁说:“像杨大爷这样在药谷上班的村民,全村有40多个。”

现在,小岩药谷已拥有“闽圆精1号”“闽长精1号”黄精品牌和“桥然心动”中药材商标,除了生产各类药材外,还开发出黄精茶、黄精酒、黄精零食等系列产品,去年线上线下营业收入1000多万元。华桥乡党委书记黄水旺介绍,在小岩药谷的带动下,全乡利用林下空间套种中草药面积近万亩。山上林药套种、撂荒地粮药套种,已成华桥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项”,使华桥乡这个“省级林下经济重点(示范)乡镇”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邱盛林 陈协明 叶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