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傅宅已成为泉州古城会客厅 (资料图片)
当清晨的阳光洒落,推开匠心修缮后的花巷89号傅宅的大门,这座沉睡了多年的番仔洋楼,此刻化身迎接南来北往游客的“古城会客厅”,常设的展览无声诉说着泉州华侨四海拼搏的乡愁。
几百米外,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泉州工艺美术合作社旧厂房经过盘活,蜕变成南洋风与闽南风融合的园区,戴着簪花围或者妆扮成小娘惹的市民游客,穿梭其中拍照、打卡、欣赏泉州工艺美术品,频频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爆款”。
这是泉州古城每日的寻常图景,更是传统历史建筑“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泉州开展“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行动,多措并举保护华侨历史遗存,出台施行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先后认定682处华侨建筑,修缮提升了120处华侨建筑,成规模打造了11处华侨建筑群。以骑楼修缮为代表的中山路保护利用经验获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收录。
赋予古老侨厝新的生命力,是泉州作为全国重点侨乡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民营经济大市的创新探索。通过系统性修缮、以用促保,不仅保留和延续了泉州历史建筑风貌,也让历史建筑成为新生代侨胞的“寻根坐标”和“文化脐带”,推动他们将情感认同转化为支持家乡建设的创新创业动力源泉,有力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滋养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复兴力量。
一栋楼 “以修代租”的可持续保护路径
泉州现有海外泉籍华侨华人950多万人,占全国近1/6、全省近2/3,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25个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过去,无数泉州华侨在所在国奋斗打拼,在为当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情系桑梓,回乡“起大厝”、做公益,建造的一座座侨厝造福了一代人,也影响了一个时代。侨厝既是闽南家族的记忆,也是华侨荣耀历史的载体。
时过境迁,历经岁月洗礼的侨厝也面临着时代困境:不修,老房子面临坍塌、腐朽的局面;修,因为房屋产权不明晰、后代多在海外、家族人员意见分歧、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现实中困难重重。“‘以修代租’模式由政府出资、出技术、出工匠修缮侨厝,置换一段时间的房屋使用权,精心植入业态‘以用促保’。这样既确保了传统建筑‘修旧如旧’,又解决了资金问题,还调节了宗亲间的分歧,最终实现老建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增长的共赢局面。”泉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修代租”是目前泉州古厝可持续修缮保护的最优解,花巷89号傅宅就是典型例子。傅宅建于1937年,傅氏四兄弟中有人到菲律宾经营杂货生意发家,回到家乡盖起了这座气派的洋楼。傅宅后人多在海外,只留一户守宅。“此前傅宅北面大门前是一排简易搭盖的小店面,又有一棵高大的枇杷树,几乎把整个傅宅遮挡得严严实实,建筑内部也已经破败。”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公司工程管理人员邱锦杰介绍。2023年,在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指导下,古城公司联合鲤中街道、新峰社区进行排查时,重点关注到了傅宅。该楼中西合璧、风格独特,又地处花巷与濠沟墘交叉口处,介于中山路与新华路之间,紧邻鲤城区政府、泉州酒店,且有难得的开阔空间,具备打造古城建筑文化展示空间的潜力。经过积极争取,泉州市文旅集团古城公司当年即与傅宅负责人签订“以修代租”合同,租期15年。加固修缮工程自2023年5月启动,当年年底完成。如今,这座有着近90年历史的侨厝焕发新生,成为花巷的一张地标名片。
这样符合泉州地域情况和历史渊源的修缮保护模式逐渐在泉州推广开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已有近100处侨厝经过修缮保护后活化利用为咖啡馆、会客厅、沉浸式展示馆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厝+”文旅业态——
洛阳桥头,百年余庆楼变身城市会客厅,咖啡的香气与南音雅乐相得益彰;永春五里街镇埔头村,镇村两级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获得五栋老宅的20年使用权,修缮后的古厝群摇身一变为永春首家集茶叶历史文化、古茶器具展示及品茶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永春茶叶博物馆”;南安石井,奎霞华侨民居蝶变为奎霞书院,“天风海涛”楼活化利用为海口厝茶社,圆脊大厝将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金灿楼签约成为艺术家工作室……
一条街 “微干扰、低冲击”分片区修缮
2025年上半年,泉州文旅市场热度持续高涨,累计接待游客5099.96万人次,同比增长13.3%;游客旅游总花费605.19亿元,同比增长14.7%,继续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入境游迅猛发展,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花费实现翻倍增长,外国游客接待量增幅更是达到135.3%。文旅的火热,与藏在一个个保护完好、生动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里的烟火气密不可分。
去年,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做法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在全国推广。2016年开始启动的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提升工程,依据史料和老照片,保留从唐宋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空间特色、历史信息、细节特征和环境要素,体现了街区多元共存的风貌。通过搭建闽南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平台,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带徒”施工,在金鱼巷改造中使用了约2万件清代、民国时期的旧砖旧瓦旧构件,重现了出砖入石、蚝壳堆砌、石雕砖雕等18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创新利用骑楼吊顶设置管线桥架,规整了原附着在骑楼立面上的各种强弱电线,按“微干扰、低冲击”原则分片区修缮,再现了骑楼传统风貌,用“小而美”方式精耕“刺桐记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培养了一批约600人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队伍,创新总结了‘管线立排法’‘井中井、盖中盖’等古城街巷市政‘泉州技术’,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利用提供了经验和人才。”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建设组副组长、市住建局高级工程师王顺福介绍。
不久前,入选第六批福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洛江区桥南古街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毗邻世界遗产点洛阳桥,桥南古街因桥而生、因桥而兴。从宋元遗韵到南洋风情,从非遗技艺到市井烟火,桥南古街正以多元文化和现代业态融合,焕发新时代新的生命力。“近年来,洛江区加大力度对桥南古街进行保护性改善提升,建立了‘一街一策’工作专班,以‘一线、一网、一园、一带、一市集’思路进行优化提升,采取构建支巷网络、活化历史建筑、提升街区风貌、丰富商业业态等多项措施,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并活化利用。”洛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桥南古街不仅引进文化创意、非遗展演、研学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元业态,还推出AR全景沉浸式游览洛阳桥、3D楼体全息投影及语音导览、“悠游洛江”小程序等系列智慧旅游项目,可用AR和3Dmappin技术开展多项沉浸式活动,实现智慧旅游创新体验,打造集文化、商业、互动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更广的层面,石狮的八卦街区变身带着年代记忆的古早商贸市集老街;永春五里街区已成功举办“首届海丝中国年欢乐嘉年华”“南洋风情艺术节”等活动,在节假日迎来了研学、游玩的热潮,人气爆棚;全市首个“华侨+文旅”的鲤城王宫华侨历史街区启动改造,王顺兴信局旧址的船楼与奇园已重焕光彩。
由点及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一池春水不断激活,全市各地在修缮提升后,通过对接市场需求的“以用促保”,不断让老街焕发时代的生命力。
一座古城 “指挥部+属地政府+N个国企”高效运作模式
从“点状保护”到“街区更新”,再到“活态保护”“以用促保”,几十年来,泉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慎之又慎,一以贯之将这座千年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当作城市治理的重大战略任务,一任又一任接续奋斗。
一栋楼的活化带动一条街的复兴,一条街的复兴推动一座古城的更新,这一城乡治理新范式的背后逻辑,是泉州打通上下、高效运作的体制机制支撑——构建“指挥部+属地政府+N个国企”的高效运作模式,形成多方共建共享共赢的提升机制。
以泉州古城为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由泉州水务集团自主投资、建设和运营,其牵头地下市政管道建设,电力、通信等“三水两电一智能”各管线单位同步更新权属管网系统,资金来源于各管线单位的自有经营性资产投资。
古城规划研究、文化宣传及征迁等非经营性工作,以及街巷建筑立面、景观提升等项目,由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公司)以公益性投入为出发点,先行出资开展工作。此外,泉州发展集团(省五建建设集团)作为街巷提升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单位,为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施工力量保障。同时,推进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公司实体化运作,盘活闲置厂房、仓库等国有资产,从根源上解决资金难题。
泉州用一栋楼、一条街、一座城的复兴接力,通过探索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古城保护提升机制,书写着文化遗产活化的时代答卷。这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修缮保护,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红砖古厝的肌理深处,历史文脉与当代文化正进行着双向奔赴,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成果。(记者 殷斯麒 通讯员 叶森森 洪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