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两侧,旧品种与新品种相对而立,甘蔗高矮、粗壮对比明显。
田野中连片的稻田和甘蔗园描绘出美好生活图景。
村民和醋企合作,在乡村庭院酿造老醋。图为醋企“包干”农户自酿醋后再进行统一养醋。陈小强 摄
村民潘金木与妻子协作晒香。
永春县石鼓镇卿园村“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带,已成为市民群众日常游玩休憩的乐园。
核心提示
在泉州永春,乡村庭院之美,不仅可供观赏,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庭院内外做产业,闲置空间被盘活。方寸之中经营的庭院经济,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事实上,“庭院经济”早在2023年就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当时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今年它再次被提及,已扩展为普适性政策。
房前屋后,寸土生金。乡村振兴,把目光投向了一方方小角落。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永春县多处乡村院落,与农户和创业者展开对话,寻访“方寸地”变身稳定增收“聚宝盆”的故事。
集约管理
激活乡村“共富”矩阵
季夏时节,日光灼灼。自石鼓桥至凤美桥,记者一行沿着沥青小道,探访永春“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项目。
缀满红果的荔枝投落一路荫蔽,潺潺小溪涌动着盎然生机,田野中连片的稻田初现丰收喜意。翠绿的甘蔗林间,一堵红墙上写着村民的期许与祝愿——“祝愿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
“台风快来了,我们要抓紧给甘蔗加固。”当地农户方传红正和同伴们在甘蔗园挥汗如雨,只见他将一根根粗壮的竹竿插入土壤,把甘蔗下部叶片掰落,用绳索把两者牢牢绑住。
“从我爷爷辈开始,家里就种甘蔗。”百年前,卿园村宗亲黄振焕从菲律宾引进甘蔗种苗,自此村子里家家户户以种植甘蔗为主要营生。“过去大家的耕地就在自家房前屋后,规模很小。”方传红告诉记者,务农人口和甘蔗品种都在老化,如今靠此讨生活变得越来越难。去年,他将自家1亩多的田地流转给了永春县国营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并受雇于农场。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建成了永春县最大的甘蔗试验种植基地,带动种植面积超3000亩。”永春县国营农场总经理苏文国介绍,当地于2024年与福建农林大学开展甘蔗全产业链合作,在卿园村、凤美村2个甘蔗种植传统村落中建设甘蔗品种园,引入无病毒甘蔗种苗,并对栽培技术进行升级,“甘蔗亩产值从1.2万元提升至2.1万元,带动200多户农户参与,每年可为农户增收500万元以上”。
初极狭、才通人,而今豁然开朗,这番联农带农的策略要落地并不容易。苏文国坦言:“甘蔗的经济价值高,流转土地产生的效益对农户的吸引力不强。”连片作物尽头,一栋栋民居矗立,这些田地于农户而言便是自家庭院。如何让他们把庭院“贡献”出来?“一步一步来,用成绩说话。”
“这些甘蔗怎么有的长得高,有的矮?”一路前行,记者不禁发问。
“高的这片就是我们的试验田。”苏文国告诉记者,由于地块权属复杂,流转工作困难,试验田事实上是与农户耕地错落排布的。
沟壑两侧,旧品种与新品种相对而立,甘蔗高矮、粗壮对比明显。“新种苗种下后,大家很快就发现了差别,有300多棵种苗还被邻近农户给‘软磨硬泡’讨走了。”苏文国介绍说,尽管比别人晚种2个多月,但这批无病毒甘蔗种苗很快就与传统甘蔗“齐头并进”甚至超越传统甘蔗,茎径更粗壮、节间更长。本是无奈的开局,不料“因祸得福”,“农户们看到了差别,更看到了明朗的前景,愿意‘贡献’出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方传红年近50岁,种了数十年甘蔗。“2000年左右,我家地里的甘蔗被霜打坏,我父亲曾从广西带来一批新种苗。”在他记忆中,村里农户其实一直都在试图改进甘蔗品种以应对品种老化,但因没有脱毒意识而纷纷失败。“试验田里的种苗经过脱毒处理,不带病毒和细菌性病害,体格更加健壮,根系也比较发达。”
作为首批将自家庭院流转出来的农户,方传红的出发点是:家里就自己“伺候”这块地,又累又苦,效益十分有限。如今,他受雇于农场,倍感规模种植的好处。
“以前,我们哪有条件采买那么多的竹竿来固定甘蔗。”他发现,农场的统一管理,还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并精细地分解了部分环节,“以前全程是苦力活,只能男性来干,现在有些活女性也能干”。随着农活变得轻松,更多人愿意加入其中,在家门口赚钱。
事实上,“庭院经济”并非“各扫门前雪”,而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商品生产模式。永春县看似“反其道而行”,却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各家庭院的经济价值,用连片管理、技术赋能,化解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急难愁盼的一系列问题。
眼下的卿园村,农家小院里愈发“活色生香”起来。咖啡店、餐厅、民宿……在“一县一溪一特色”项目中,永春县整合千亩蔗园与稻田,加之桃溪湿地建设,将果蔗产业融入乡村文旅发展战略,逐步打造起稻蔗轮作、田园观光、研学体验等高效产业模式。“我们正在积极引入多元业态,并将业态运营前置,按照运营需求打造相应的场所。”永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林琪宇说。
村企协作
鼓足乡亲“钱袋子”
7月下旬,永春县岵山镇铺下村,房前屋后栽种的荔枝树正“挂红”。记者循着阵阵醋香来到农户陈建安的家门口,院门虚掩,几十口大醋缸在庭院里列阵。“建安还在爬树呢!”邻居笑着指向不远处的另一处院落,那里是一片荔枝林,“今年荔枝大丰收,他得赶着采摘。”
直到傍晚时分,陈建安才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来不及多歇,他洗了把手便快步走向醋缸。“到点了,该‘招呼’它们了。”他边说边熟练地拿起木棒开始搅动醋醅,浓郁的醋香瞬间被激活。
“这么些缸,一年能酿造2500多公斤永春老醋。”陈建安原来在沿海地区一家鞋厂承包食堂,近几年村里的老醋产业发展起来后,他觉得这项传统手工产业大有可为,就带动全家人在自家庭院里酿起了老醋。
作为永春县培育发展庭院经济的重点村,铺下村是全县唯一保留和发展家庭古法酿醋技艺的村庄,传承历史可以上溯千年。铺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少芳介绍,近年来该村聚焦老醋产业,着力打造“铺下醋村”品牌,采取“公司带动+技术能人+农户共享”的模式,引入五道醋业有限公司合作,由醋企提供原材料,技术能手“保姆式”指导村民在庭院酿造生产,目前已初步形成“醋入百家,铺铺生香”的局面。
从一粒优质糯米到一口醇厚的永春老醋,前后有50多道工序,需要经过1000多天的等待。实事求是地说,正因制作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老醋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局。不过,五道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强坚信,时间就是最好的师傅,擦亮永春老醋老字号金字招牌,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技术人员每月都来测酸度,手把手教,我们心里特别有底。”陈建安介绍,在达到最低三年陈期后,老醋将由醋企进行验收,合格后全部“包干”收购。“销路、价格都不用愁,我们就只管把醋养好。”
说罢,他继续手上的搅醋动作,“这活儿不重,但得像照顾孩子一样上心,每天早晚两次搅拌,比闹钟还准时”。这份雷打不动的坚持,也成为村民在农忙之余、利用碎片时间轻松创收的“金钥匙”。
“目前,全村酿醋人家已由最早的8户发展到150户,其中庭院经济示范户10户。”陈少芳介绍,今年全村依托庭院酿造的醋产量预计可达1500吨,带动全村增收超千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近1.5万元。
除了醋香,乡村庭院里还有辛香。在永春县达埔镇新琼村,农户的房前屋后栽种着沉香、肉桂、檀木、丁香等香料植物,空气中流动着特有的芬芳。
永春县制香工艺佳、品质好,但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破解难题的第一环就是要尽快补齐上游原料供应这一短板。去年以来,永春县在全境推广奇楠沉香种植,力争2年内实现万亩目标,同时结合庭院经济,鼓励农户在自家种植香料植物。新琼村便是实践者之一。
“村委会提供种苗,香企派技术人员进行种植管理,农户利用自家庭院等空间种植沉香等苗木,长成后由香企统一收购进行深加工,实现产购销一体化经营。”达埔镇副镇长黄映炜告诉记者,上游的原材料问题逐步解决,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永春香产业的成本,这是香产业持续壮大的前提条件。
深入新琼村,若不是红的、粉的、黄的各成一片的篾香穿插其中,这里的乡村景致与其他地方并无太大差别。
在村民潘金木家中,一方斗室便是制香核心“工坊”,只见他神情专注,手臂翻飞间,沾湿的竹签在香粉中灵巧地戳捻、滚动,瞬间裹满了标志性的色彩,他的脸上和肩膀上也被着色。庭院空地上,一簇簇篾香从里向外均匀铺开,沐浴在阳光下。
永春香颇讲究“手艺”,沾水打底、展香、抡香、切香、染香、晒香、跺香……一尺长的香条背后,需要10多道工序层层叠加。“这一行,十年前这样做,十年后还是这样做。”潘金木曾在香厂务工,后回归家庭创业,房前屋后都是他的原料仓、生产车间和晒香场。他沿袭着数百年前祖先留传下来的方法,并吸收创新,在耗时费力的个别环节采用机器替代。
采访间隙,潘金木手机响起清脆的订单提示音。“你们看,现在客户都通过线上下单。”他向记者展示着手机屏幕,“有的量大,有的只要小批量,我都能灵活发货,没什么库存风险。”(记者 汤海波 庄钊滢 肖蔚男 实习生 胡灿阳 通讯员 苏福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