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四通八达的渔平互通。(资料图)
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必然要求,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平潭持续深耕交通领域,以道路建设筑牢城乡联通根基,精准优化交通服务,提升群众出行体验,让城乡往来从“走得了”迈向“走得好”。
筑牢城乡联通根基
曾几何时,平潭主岛与离岛之间的联系困难重重。大练岛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过去岛上村民出入只能依靠船只,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轮渡便会停航,村民出行受阻。2020年底,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大桥从苏平片区大练岛贯穿而过,为大练岛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岛上民宿、餐饮、海上养殖等业态相继兴起,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将酒店选址在大练岛,于7月23日正式营业,8月的预订情况很不错。未来,我们还将提供亲子乐园、垂钓、赶海等服务,希望能为平潭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大练岛月亮湾度假村项目法人代表、总经理贺明说。
大练岛村民林霞对此也感触颇深:“大练岛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家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到主岛上班、购物、看病都很方便,大练岛上既有环岛旅游公路,又有文旅项目落地,就业岗位多、发展机遇也多,这里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实验区在路网建设上持续发力,北部生态廊道、环白青生态廊道、环岛路等一条条公路建成通车,串联起长江澳、石牌洋景区及沿线奇岩怪石等丰富的滨海山地自然景观,盘活沿线村落的旅游资源。目前在旅游公路周边,已投资开发建设了众多民宿、酒店,带动了文旅产业投资发展。
截至2024年底,全区规划构建“一环两纵三横”干线公路网和“一环六纵八横”县道规划网以及通达村居、旅游景点的乡村道路网。公路通车总里程、公路网面积密度均位列全省前列;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均达到100%,为群众出行便捷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未来我们将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练环岛路、北部生态廊道项目提升改造工作。同时聚焦交旅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两岸航线补给基地,培育国内邮轮航线,推动实验区交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门口的路就是百姓的致富路。”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基建处处长陈锋表示。
精准优化交通服务
道路建设为平潭城乡搭建起互联互通的桥梁,而交通服务的优化,则让城乡往来更加高效顺畅。
家住金井片区吉钓村的林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去年,他将自家老宅翻新成民宿对外经营,然而生意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客人经常会问交通是否方便,尤其是他们想去老城区游玩,我只能如实相告不太方便,因为没有公交车,只能打车去,因此常常错失订单。”林先生无奈地说道。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实验区闽运交通运输有限公司会同相关部门到吉钓村进行现场勘察后,新增了“801支路”定制式快捷公交线路,路线连接车站夜市与吉钓村。“现在有了这趟公交路线,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也契合了游客的游玩需求,我的民宿生意也好了起来。”林先生欣喜地表示。
这只是平潭公交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实验区积极创新城市公交发展模式,以公交“村村通”工程有力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如今,平潭公交线路从最初的8条增加至如今的44条,线路覆盖全区192个行政村、25个社区居委会及全区几乎所有景点;公交车辆的数量也从不足百辆增加到251辆,并且100%实现了新能源化。数据显示,2024年实验区公交车全年累计运行逾70万趟次、载客1235.5万人次,日均发班1919趟次,最高发班达2219趟次。
不仅如此,实验区还持续开展“约巴”“学巴”等定制公交业务,为群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出行服务。其中,“约巴”全年累计运行近27万趟次、载客超320万人次;“学巴”已开通线路44条,服务学校13所,全年累计运行达1.8万趟次,接送学生约22.7万人次。
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运管处副处长包华彬表示,未来,运管处将聚焦更便捷、更智慧、更贴心发力:一是优化线网,加密热点班次、打通“最后一公里”,试点景区专线串联景点与消费场景;二是智慧赋能,打造智能调度平台,推广电子站牌,让群众出行“看得见、算得清”;三是强化保障,加密充电桩、建设公交驿站。同时持续以“人享其行”为目标,推动公交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同频升级,既通脉络、又暖民心。(记者 黄莺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