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鸺鹠是猫头鹰家族中个头最小的。
斑头鸺鹠(厦门日报拍客 创造之美 摄)
领鸺鹠(“鱼鹰” 摄)
黑鸢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通讯员 陈浩 图/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除署名外))近期,不少市民在东山水库、筼筜湖等地,用镜头捕捉到猛禽的踪影,其中不乏“猫头鹰”领角鸮等小型猛禽,也有体型更大的“老鹰”黑鸢等。
有意思的是,随着天气转热,不少猛禽也开始“有选择”地出现——清晨或傍晚,即气温没那么高的时候,它们的活动较为活跃。观鸟爱好者表示,猛禽在厦门市区的频频现身,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
斑头鸺鹠:
“全时段营业”的猫头鹰
从5月下旬至今,本报拍客“创造之美”接连在山海健康步道靠近东山水库一带记录到斑头鸺鹠(xiū liú)“家族”。其中,既有它们闭目养神、展翅翱翔的样子;也有鹊鸲从斑头鸺鹠眼前飞过,“叨扰”它们的镜头。最多时,一共能拍摄到4只。斑头鸺鹠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型猛禽。照片上,它们的脑袋圆溜溜的,眼睛很大,符合人们对于“猫头鹰”的印象。
许多人以为,猫头鹰就是“眼睛瞪得像铜铃”的夜行动物。其实不然,斑头鸺鹠是例外——它常在白天捕食,甚至能在烈日下飞翔,在空中追捕昆虫或小鸟;黄昏和夜晚时分也较为活跃,能够“全时段营业”。天气转热,斑头鸺鹠的出没时间也相应调整,每天清晨6时之前及傍晚5时之后,较为活跃。
资料显示,斑头鸺鹠的叫声极具辨识度:晨昏时,会发出快速颤音,夜间则转为高亢的双哨音。由于叫声类似辘轳车轮的转动声,古代,斑头鸺鹠又被称为“鬼车”,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领鸺鹠:
猛禽界的“反差萌”
在同安杉际内,还有斑头鸺鹠的“缩小版”——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领鸺鹠。
乍一看,领鸺鹠和斑头鸺鹠外形相似。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两者的区别,比如领鸺鹠的后脑勺上有两撮黑毛,好似一对“眼睛”。
领鸺鹠常常转动脑袋,切换“真假面孔”。一方面,以此迷惑天敌,防止它们从背后偷袭,另一方面,引诱猎物飞向正面,方便捕捉。
领鸺鹠是猫头鹰家族中个头最小的,是斑头鸺鹠一半,但它脾气不小,敢直面乃至捕捉体型更大的鸟类。“领鸺鹠以吃其他小鸟为主。除了麻雀、白头鹎等小鸟外,还能搞定体型大的啄木鸟和鸫类。”观鸟爱好者介绍。
黑鸢:
不挑食的“清道夫”
上个月,海峡国际社区居民、观鸟爱好者陈先生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掠过小区上空的影像。本报记者也在东山水库附近拍摄到了黑鸢水边觅食、栖息的照片。
据介绍,黑鸢是厦门常见的留鸟之一。它属于中型食肉类猛禽,喜欢栖息在开阔的水域附近。黑鸢不“挑食”——它的食谱上有小鸟、鼠类、蛇、蛙、鱼甚至腐肉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清道夫”。厦门丰富的水体资源,为黑鸢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数据
我市已记录到33种猛禽
我国的鸟类分为游禽、涉禽、攀禽、陆禽、猛禽、鸣禽等六大类生态类群。其中,猛禽主要指鹰形目、鸮形目和隼形目的鸟类。
目前,全世界现有猛禽432种,厦门共记录到33种,包括鹰形目20种、鸮形目9种、隼形目4种。除斑头鸺鹠、领鸺鹠、黑鸢等,市民还有机会在厦门一睹短耳鸮、红隼、领角鸮等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