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图为集美新城。(资料图/本报记者 黄嵘 摄)
是什么力量,推动城市的车轮不断前行?
人民。惟有人民。
走进厦门党政机关、行政窗口,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鲜红醒目,时刻提醒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纵使山积九仞、路转千盘,人民,必须永远放在执政者心中最高的位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厦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将强市与富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旗帜鲜明地为厦门明确了价值坐标——为人民谋幸福。
三十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创的为民靠民惠民理念,把最广大人民利益这个根本追求,贯彻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贯彻于特区制度设计中,聚焦不同时期人民群众需求,持续推进“人民之城”“幸福之城”建设。
在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厦门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始终与人的现代化,同步而行、有效对接、良性循环。
“十四五”收官在即,谋划“十五五”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嘱托,“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实效”。
人民至上,始终不渝。
问计于民
征文背后的人民民主真谛
年逾八旬的蔡福龙,清晰记得39年前的一场征文活动,他给《厦门日报》投的稿——《利用核技术促进我市经济飞快发展》,发表在头版醒目位置。
他是我国海洋放射生态学专家,当时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参加征文活动,是希望核技术的价值被更多公众认知并造福人民,没想到建议真被采纳了。这么多年,先进的核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我欣慰又自豪。”前不久,蔡福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这场征文活动“2000年——我心目中的厦门”,是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翻开1986年9月28日的《厦门日报》,泛黄纸页上,清晰可见一则征文启事: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和《厦门日报》编辑部,联合开展“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讨论。启事列出10个中心议题,希望“通过讨论,端正厦门1985年—2000年发展战略总体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明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战略发展模式、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战略对策等问题”。
活动引发全市性大讨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众纷纷参与,抒发对未来的畅想,表达助力厦门经济特区腾飞的强烈愿望。后来,10多篇征文中的善计良策被采纳,蔡福龙的“利用核技术促发展”就是其中之一。
“民之所盼”直通“政之所向”,征文背后蕴藏着人民民主真谛。《发展战略》从一开始,便是为厦门、为厦门人民量身定制。
三十多年来,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还是制定法规政策,厦门均广开言路,以各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从生动鲜活的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谆谆叮嘱,正是他从多年地方工作实践得出的深刻启示,展现出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
问计于民为何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决策者须以民主性托举决策的科学性、凝聚决策的执行力。
惟有“知民情、汇民智”,才能真正做到“聚民心、合民力”,让宏伟蓝图成为全民认可的“行动契约”“共同行动”。
在厦门,“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主动融入、自觉参与、形成合力,一代代厦门人以高度的自觉与自愿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共同家园的巨变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步将目标变成现实。
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史,正是人民书写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时指出,“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厦门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谷说:“《发展战略》的编制和久久为功的落实,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地方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和独特治理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绘就国家与地方发展蓝图,已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浩荡征程中。
成长逻辑
“人民满意”基本准则的坚守
厦门很美,有清新的蓝、有怡人的绿,城区在海的怀里,互相偎依、俯仰生姿。
但40年前的厦门,由于生态破坏,甚至一度被市民形容为“美丽的脏厦门”。市区中的筼筜湖,更成为臭水湖,鱼虾几乎绝迹,令人望而却步。
《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当时厦门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位”概念,态度鲜明指出——“在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厦门地区人民和子孙后代保护和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具体到筼筜湖,《发展战略》直指水体黑臭问题,“此环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急速给予治理”,并给出具体的治理建议。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自此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之路。
治湖绝非一日之功。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发展战略》为指引,始终遵循“20字方针”,对筼筜湖进行了五期综合治理,推动昔日黑臭的筼筜湖蝶变为今日的“城市会客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眼下,我们正在有序推进筼筜湖第六期综合治理。”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说,筼筜湖的水质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湖区近年共发现63种游泳生物、约200种浮游动植物、98种鸟类。
筼筜湖的综合治理,激荡起一圈圈生态保护的涟漪,厦门渐次开启“海域、流域、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从山顶到海洋到城市,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动山海产城人相融。
为保护白鹭专门保留一座岛,全市近六成陆域面积被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开创先河,能源资源利用率、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三十多年来,厦门走出一条“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成为中国生态故事的典型缩影,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生态治理具有长远眼光和宏大视野”。
厦门的生态故事背后,蕴藏着这座城市的成长逻辑——人民满意。无论是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还是文明的涵养、民生的改善,厦门都始终秉持这项基本准则。
厦门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一年年、一个个“满意”中不断提升。深沉的家园情怀充盈,大家视这座城市为共同家园。
2016年,半个多世纪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厦。城市大面积停水停电,通信中断,树木倒伏,满城疮痍。
厦门人民不等不靠,自发走上街头重建家园,仅3天就完全恢复城市交通,10天完成65万株倒伏树木的清理、植活。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计划招募志愿者2000人,最终有3万多名市民踊跃报名。
来自埃及的记者艾哈迈德感慨道:“这座美丽城市,高度自觉的现代文明氛围和滨海景观一样让人耳目一新,刷新了我对中国的印象。”
“人民满意”基本准则的坚守,让“国事”“城事”与“家事”紧紧相连。
价值坐标
人与城“共同富裕”的双向奔赴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的价值坐标。
确定怎样的价值坐标,决定了发展的高度和未来。
《发展战略》将强市与富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国民实际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使全市人民在投身特区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为人民谋幸福!《发展战略》旗帜鲜明地为厦门明确了价值坐标,科学解答了“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命题。
三十多年来,厚植民生、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在厦门如火如荼地展开。
全市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公共服务满意度稳居全国前列。城市规划建设,坚持把山边、海边、湖边、水边等最好的公共空间留给人民。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将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重要的核心指标之一。
这座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医保制度全覆盖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率先建立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率先构建起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保障性住房“厦门蓝本”……
厦门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1986年的71.03岁提高到2024年的83.62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2岁;至2024年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9.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19个百分点;主要健康指标连续10多年保持在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前列。
筼筜湖畔,湖滨片区居民陈女士前不久刚回迁进新居。她难掩喜悦之情告诉记者:“旧房变新房、步梯变电梯,在阳台就能看见筼筜湖和白鹭,出小区就是公园和商场,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是“岛内大提升”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改造后,老旧小区成为现代化新社区。
杏林湾畔,曾经的荒滩洼地、落后渔村,崛起成为高素质高颜值的岛外新城。村民变市民,不仅仅是户籍身份上的转变,更有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的蜕变:不再随地吐痰,打扫美化自家的房前屋后,在花香中泡茶,学习垃圾分类。
胸怀“国之大者”,笃守人民至上,说到底为的是人民的衣食冷暖,为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受益者,全面超越了‘见物不见人’的发展逻辑,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大的优越性。”张谷说。
当决策的温度与人民的期待同频共振,发展才能真正获得不竭动力。
如今的厦门,气象万千。据统计,2024年度,厦门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超5亿元GDP,人均GDP达到国际通用的发达经济体标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49元,稳居全国前列。
三十多年来,厦门人民与城市共同成长,相互哺育、相互提升。
厦门的发展,有了更深厚的历史底气、更强大的内生动力。
人与城,双向奔赴,共同融入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美丽故事,散发着中国梦的独特芬芳。(记者 詹文 吴海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