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昌县,“龙爪菇的培育方法及其产品”的发明专利正在悄然改变一家企业的命运。
顺昌县仁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转化应用这项技术,调整了生产结构,推出龙爪菇第二代产品,将其打造为公司主营业务,把销售网络从福建拓展至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仁清农业龙爪菇产值就达136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510万元。
仁清农业的蝶变,是我市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悉心指导下,我市紧抓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与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契机,正以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为引擎,驱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织密保护网,护航绿色创新生态
我市打破地域藩篱,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与浙江衢州、江西上饶、安徽黄山共同签署四省边际城市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协议,加入“益企维”保护联盟,构建起“资源共聚、经验互鉴、成果共享”的区域协作新机制。同时,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达成战略合作,让优质专利审查资源精准“下沉”,为创新主体提升专利质量、加速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能。
在侵权纠纷案件办理中,武夷山、松溪等地率先引入由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荐的技术调查官,破解了专业技术事实认定难题。针对企业“出海”痛点,我市积极助力南孚电池成功申报省级海外维权保护项目,获得14万余元补助,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筑牢后盾。
擦亮金招牌,提升绿色产业价值
我市将地理标志作为撬动特色产业升级的“金钥匙”。围绕“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等金字招牌,制定完善地理标志使用管理规则,实现保护与运用的规范统一。通过严格的专用标志印制使用报告制度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用标企业品质可靠,目前武夷岩茶、红茶用标企业已达1281家。其中,武夷岩茶企业935家,武夷红茶企业346家。
在202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武夷岩茶”以750.18亿元品牌价值稳居地理标志百强榜第3位,品牌强度蝉联茶叶类第一;“武夷红茶”品牌价值亦突破121亿元。品牌价值有力转化为产业效益,2024年全市茶产业税收首次突破2亿元,涉茶产值近30亿元,12万茶农共享发展红利。
打通服务链,畅通创新要素循环
聚焦竹木、氟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南平市创新构建“1个分平台+5个园区工作站”的“知创福建”公共服务体系,将专业服务精准送达企业门口。在邵武、延平等产业核心区设立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站,推动企业高效链接专利快审“绿色通道”,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服务不止于基础支撑。省市联动开展“知识产权赋能竹产业链”等专项培训,2025年启动南平市氟新材料公益性专利导航,为企业技术研发绘制精准“路线图”。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创新沃土——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南平市分行等五部门制定出台了《南平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建立向银行推送优质企业贷款“白名单”机制,2024年助力41家中小企业获专利权质押贷款3.86亿元。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同步推进,人保财险为8家企业的高价值专利提供120万元风险保障,给企业创新系上“安全带”。
从四省边际协同保护的创新实践,到“武夷岩茶”品牌价值的连年跃升,再到专利质押融资的活水奔流,南平以知识产权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持续深化,南平这片绿色沃土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创新之花。(记者 黄靓 通讯员 周炜 周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