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五月,柚花余香未散。
在平和县小溪镇的万亩柚园里,青柚初结,宛如碧玉缀满枝头。柚农张国强蹲在树下,将散落在地的废弃小柚果仔细拾入编织袋中。这些往年只能烂在地里的小柚果,现在却成了药企眼里的香饽饽,每公斤收购价5~10元,仅此一项就为张家增收近万元。
药企的青睐,源于这几年的生态种植,柚果质量优良,是提取柚苷的重要原材料。
经历近40年的发展,作为全国最大柚类生产基地的平和县,正以凤凰涅槃的勇气推动蜜柚产业革新——从生态污染到退果还耕,从传统种植模式到绿色循环经济,一场以生态为核心的绿色转型,正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从退果还耕到沃野重生
立夏刚过,瓜果累累。
在平和县山格镇三美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大棚里藤蔓上垂坠的翡翠色果实泛着晶莹露珠,村民正忙着采摘苦瓜和黄瓜,丰收的喜悦弥漫四周。
这片充满生机的现代农业园区,两年前还是密不透风的蜜柚果园,如今退果还耕,变成了蔬菜种植大棚。
平和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曾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当地发力蜜柚产业,将其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许多农民脱贫奔小康,全县蜜柚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柚类生产基地,有“世界柚乡、中国柚都”之誉。
然而,由于平和处于九龙江西溪支流花山溪上游,蜜柚产业的无序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过度追求产出和市场效益,导致生态环境尤其是花山溪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片沃土,不种蜜柚改种其他作物同样能致富!”几年前,当地政府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启动“退果还耕”工程,开启绿色转型之路。
退果还耕,那种什么?
三美村党支部书记林志彬告诉记者:“我们采用‘水稻+四瓜一椒’的智慧轮作模式,四五月份播种优质稻,10月收割后改种苦瓜、丝瓜等蔬菜,在春节期间抢鲜上市。”
目前,山格镇共在三美、宝丰打造1050亩退果还耕示范片,已签约待退250亩。示范片主要推广种植“翠玉”苦瓜、“圆帅”丝瓜、“红长香”辣椒、白黄瓜等高优蔬菜。退果还耕以来,示范片综合效益逐步凸显,两季苦瓜亩均收益突破4万元,实现亩均效益约3万元。
“引导群众实现从‘要我退’到‘我要退’的观念转变。”山格镇党委书记杨龙坤说。
退果还耕,各乡镇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在小溪镇溪洲村,花山溪畔的柚园变成了高优农田,田里的卷心菜,颗颗饱满。
在霞寨镇西安村,柚园变成“稻蛙菜”三位一体生态农场,立体种养模式使土地综合收益提升40%,化肥使用量下降70%。
在国强乡,结合当地田园特色、土楼元素,柚园变身“花溪梦田”,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线。
在高海拔的崎岭乡彭溪村,层层叠叠的茶山梯田取代了曾经的柚海。“高海拔区蜜柚品质欠佳,改种白芽奇兰茶后,每亩收益翻了三番。”茶农朱财发轻捻新采的茶芽,开心地说。
据统计,近年来平和共完成退果(包括还耕、还林等)4万多亩,同时完成果园收储5.7万亩。
“退果、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发展模式的乘法。”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小龙说。
从粗放种植到绿色种植
在这场绿色转型的生态接力中,“退果”只是起点。
清晨,在坂仔镇连片的蜜柚园中,一场“轻剪轻肥”生态栽培培训如期举行,数十位柚农围在果树旁,专注聆听县高级农艺师朱东煌的现场教学。
“枝条随便剪,肥料大手撒。”这是平和许多柚农长期以来的粗放管理方式。近年来,当地依托蜜柚科技小院、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等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持,大力推广蜜柚“轻剪轻肥”生态栽培技术。
“‘轻剪轻肥’生态栽培的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朱东煌说,“一是轻修剪,即开小天窗、少疏剪、控顶和适时环割;二是轻肥,通过以树定产、以产定肥,减少化肥用量,同时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三是实行果园生草留草栽培。”
柚农赖青松是首批“轻剪轻肥”的受益者之一:“经‘轻剪轻肥’后,果型适中,每株均结上百颗柚子,收购价每斤高出0.5元左右。”
在“轻肥”实践中,当地更是大胆探索“种养加”模式,打造立体式现代循环农业。
在山格镇三美村现代农业产业园,3座白色智能沼液罐巍然矗立,延伸出的管网如血脉般滋养着万亩蜜柚园。启动设备按钮,经过微生物发酵的有机肥液均匀地喷洒在果树根部。
在花山溪流域治理中,散养的生猪被规模化养殖场替代,但猪场粪便不能直排河里,如何处理?
“这些有机肥液均来自养猪场,经过科学处理后,酸性值从pH5.5降至7.2,真正变废为宝。”山格镇党委书记杨龙坤说。三美养殖核心区内目前共有生猪规模养殖场13家、存栏9260头,园区通过“前端控污、中端处理、末端消纳”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势差,高位养殖、低位种植,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在文峰镇南霞村,一场更富创意的“种养加”生态实验正在展开。
在占地50亩的立体种养基地,三层空间垂直分布:顶层是菌草喂养的土鸡,中层是活水鱼池,底层连接着自动喷灌的蜜柚园。这个看似科幻的“农业摩天楼”,实则是仿野生生态系统的现代演绎。
“鸡吃菌草料,粪入鱼塘,鱼池水肥滋养果园,微生物防治虫害。”文峰镇党委书记赖进杰说,随着水流涌动,含有硅藻和益生菌的池水沿着滴灌管道浸润蜜柚树根部,形成闭环的物质循环,让每亩土地产出呈现量级增长。
这样的场景,目前已在平和县各乡镇多点开花。该体系在实现“一喂多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既解决了传统种养行业的污染问题,也为蜜柚提供了有机肥来源,实现生态种植。
“把‘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着力‘自循环、不污染’,打造了山格、大溪等‘中循环’示范点和国强白岩山家庭农场等‘小循环’示范点。”平和县委书记蔡绿璇说。
从单一产业到全链融合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许多游客走出平和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时,陶醉在柚花甜香与茶香交融的独特气息里。原来,就在里面的茶王谷公司制茶车间,老师傅正在窨制本季最后一批新式茶饮。
“将柚花与白芽奇兰茶进行融合,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茶王谷总经理黄建军说,“通常情况下,每棵蜜柚树只需留下三分之一的花来结果,其余三分之二的花会被疏掉。这些疏掉的花可不要浪费,刚好用来窨制新式茶饮。”
这是平和延长蜜柚产业链的一个缩影。当地引进了蜜柚深加工企业,开发果汁、果干、茶饮等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蜜柚附加值。
在灵通酒坊的发酵车间,酿酒师陈镇津轻晃着琥珀色的柚子酒。“我们攻克了柚汁略为苦涩的技术难关,开发出12度微醺果酒。”透过橡木桶的呼吸孔,可以看见金黄的酒液。
在霞寨镇彭林村超炜农业公司的蜜柚加工车间里,负责人卢超雄正指挥工人将一车车从各收购点运来的小柚果卸下,经过清洗后,通过输送带送入自动炉中进行烘焙。
“烘干后的小柚果干简单打包,便可输送至外地的药厂提炼柚苷。”卢超雄说。
废弃小柚果用来制药、疏掉的柚花用来窨茶、蜜柚果肉生产果汁或酿酒、柚皮制成果脯……蜜柚的产业链条节节攀升,附加值不断提升。
产业链的裂变效应,在招商会上得到集中展现。日前,2025年平和县食品产业链暨产业社区招商推介会召开,大会举行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共落实签约项目16个,主要为食品产业相关项目,涵盖食品产业园以及果汁、柚茶、柚花、休闲食品、宠物食品等,总投资16.86亿元。
“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持续推动种植业绿色发展,做好蜜柚产业链延伸,提高附加值,促进百姓增产增收。”蔡绿璇说。
记者手记
生态觉醒撬动产业革新
萧镇平
退果还耕绝非简单的产业收缩,而是一次发展逻辑的重构。
当密不透风的柚园变成错落有致的多元农田,土地的综合效益不降反升,亩均收益数万元,彻底颠覆了“唯产量论”的传统思维。这场自上而下的生态革命,通过示范效应悄然完成了从“政府主导”到“果农主动”的观念进化,揭示了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持续增长的乘法效应。
平和县走绿色生态发展新路的生动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只要勇于担当,久久为功,生态危机也能转化为孕育产业革新的契机;当发展观深刻转变,当科技创新与传统智慧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便能突破路径依赖,在生态觉醒中实现凤凰涅槃。这场绿色转型的价值,早已超越蜜柚产业本身,它为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启示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