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韦菊)4月28日晚,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福州市数据管理局共同承办的“院士专家行”在福州举办。

“院士专家行”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长期以来,各院士专家情系八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福建发展把脉问诊、献策献力,特别是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纽带,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次活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题,邀请了多位院士专家现场直接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数字经济的演变趋势、发展方向、融合路径。

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高峰对话环节 主办方供图

当前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加速赋能千行百业,社会影响日益凸显。DeepSeek对各地创新发展带来什么启示?“十五五”期间,着眼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创新发展应该关注、部署、推进些什么?院士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

“传统遥感依赖人工分析,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正推动遥感分析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覆盖电磁波多波段、主动被动观测等复杂场景,提升地质、植被、城市等领域的解译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认为,人工智能与遥感的深度结合将促进技术突破与应用创新,吸引企业参与,带动就业增长,同时增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精准认知与管理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以福州发展人工智能的潜力与路径为核心,结合自然生态与科技创新生态的类比,提出“福州需以自然生态的智慧构建AI创新生态,通过人才集聚与群落共生,成为‘人-AI协同社会’的先行示范区”的观点。

而针对福建省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认为,需“内强基础、外拓合作”,通过高校赋能与开放协同,抢占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先机。

聚焦于行业大模型的应用路径、挑战及发展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说,行业大模型需“本地训练+云端微调+共享生态”协同发展,中国有望通过垂直领域深耕,打造全球领先的行业智能体系。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高峰对话环节 主办方供图

2025年3月福建省政府发布了福建省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案。提出以数字化引领经济社会全方位的转型升级,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等4位专家就目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面临什么样的环境和发展的需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哪些融合模式和融合的路径;如何持续推动数字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分享有关经验,并对福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已经融合得很好。福建在这一方面开始得很早。”林惠民认为,现在最缺的还是原始创新,DeepSeek不是出在我们这,我们应该再把它做好一点。真正的自立自强必须做到源头创新。

“福建抓住数字中国建设的难得机遇,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新质生产力。”邓中翰表示。

郭仁忠对福建未来的数字化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作为数字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建以数字中国为抓手来推动福建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产生新质生产力。

“院士专家行”(论坛)已伴随数字峰会来到了第八届,本次活动汇聚院士专家智慧,持续为福建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今年峰会期间,还同步举办了数字建设院士成果展,集中展示多位院士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会议期间,周成虎等接受了记者采访,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姣娥编制的《中国低空经济指数发展研究报告》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福建省的区位优势,提供了许多既结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