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 夯实文明互鉴精神根基

  新华社记者窦书棋 李爱生

  当地时间7月18日,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红厅论坛·中墨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上,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撰写的《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基石》智库报告面向全球发布。报告深刻阐释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根基、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明确指出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不仅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更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样本,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化主体性为世界文明互鉴筑牢精神根基。面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及文化虚无主义、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潮,中国以“美美与共”的包容精神,积极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共创文明百花园。中国鲜明提出全球文明倡议,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搭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交流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指明方向,也为世界各国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实现本土文明的现代更新提供了重要借鉴。

  文化主体性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文化活力。面对文化霸权的话语垄断,中国以“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视角。中国以文化主体性,打破了“西方文明等于现代文明”的历史错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可能。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以文化自信对冲霸权话语,携手各国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文化主体性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文化共识。面对全球范围的经济发展乏力、政治动荡加剧、文化纷争频现,中国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主张各国巩固文化主体性,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画卷。

  面对全球共同的难题,各国必须携起手来,巩固文化主体性,在坚守中传承,于交流中创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奏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和谐乐章,让不同文化的光芒交相辉映,凝聚起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磅礴力量,引领世界人民走上持久和平、稳定、发展的璀璨未来。